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理论研究>正文

新时代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实困境及治理路径

发表时间:2025-06-12阅读次数:106



【编者按】

2024年11月,自治区关工委举办“首届新疆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规格高、层次高、理论水平高,齐聚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有自治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区等20多家部门单位参与,累计收到170余篇征文,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陆续编发研讨会优秀征文与大家分享。


新时代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实困境及治理路径


冯江英  杨福梅

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治理体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并规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校社合作育人治理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新的治理路径,以解决传统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所遇之政府依法行政的主导责任发挥不力、政府主导下多主体服务协同供给不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通过探索治理路径并靶向施策,渐次完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制度体系,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合作、民主、公共性方向发展。

一、政府确保公共价值共识,充分发挥其在制度、服务、人财物供给中的主导责任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应当积极承担管理和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重任,通过发挥在制度、服务、人财物供给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强化政策引领,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财物专项投入。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责任,持续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政策引领。通过制定和执行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方案、发展规划、工作规范、活动补助制度,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二是通过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持续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公共设施修建规划及人财物的专项投资力度。为相关机构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经费补贴,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投入。三是政府应持续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工作。通过专项培养经费设置和投入,建立统一的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和培训制度,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人才,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的整体质量。

深化服务内涵,增进适配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一是政府应多渠道收集公民需求,提供锚定需求的适配性服务。通过定期邀请教育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或资深知名教师等多元服务力量,为社区公民带来家庭教育讲座和研讨会,使居民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政府应聚焦特殊家庭需要,精心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活动,设立家庭教育奖励等方式,建立家庭教育支持小组。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菜单式”指导服务,家长通过平台“按需点单”,政府按公民需求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适配性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二、政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对话,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协同治理格局

构建健全且多元供给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协同机制,是搭建多元主体教育治理平台、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组织的基石。政府应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的深度沟通与紧密合作,携手提高协同合作水平,确保服务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发展。

政府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多元协同服务系统,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源协同供给。一是从社区资源出发,打造立体化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公共设施、教育机构、社区组织、商业场所以及家长资源等,打造立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源共享体系。二是积极发展协同组织,获取多方资源支持。以市场化手段构建复合型社区治理范式,扩大非营利组织等第三部门的协同参与范围,建立政府与第三部门和公民之间的共治纽带,协同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效率。

政府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多元数字化家庭教育指导沟通平台,提升组织协同活力。一是建立跨组织数字化家庭教育指导沟通平台。以现代通讯工具建立多元组织沟通平台,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扩大沟通范围,增强信息的透明度,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多元组织间的无缝对接、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提高决策质量与整体效率。二是稳固组织沟通基础,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长效信息沟通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多元组织协商构建定期例会、年会、家长培训会、多元组织见面会等制度。通过明确沟通频率、主题、参与人员等沟通流程和规范,促进各组织间的信息流通,确保沟通机制的规范性和有效运行。

三、政府促进公民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政策制定与服务效果反馈,保障公民公共事务民主参与权利

构建完善的公民服务反馈制度,激发公民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制定与服务效果反馈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构建稳固且持久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进而促进和谐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形成。

畅通公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多元共商渠道,增加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一是建立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多元化交流平台(如社区论坛、在线会议系统以及实体议事厅等),确保不同背景、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能够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家庭教育指导诉求。同时,通过平台信息发布窗口,助力政府及相关机构及时且透明地公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决策过程和结果,有效提升公民的信任度和参与感。二是完善协商制度设计,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协商过程公正、公开、透明。政府通过引入专家咨询、民意调查等机制,明确协商议题的提出、筛选、确定以及协商结果的反馈,建立协商成果转化机制,将协商共识与建议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或行动方案,并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共商优化,确保协商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数字化反馈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公开性评价。一是政府构建数字化、公开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评价制度和流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广泛收集公民对服务质量和需求的反馈信息,并定期进行系统化分类与深入分析,提升反馈处理的效率与精准度,迅速识别服务中的不足与挑战,及时为公民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策略。二是强化服务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政府建立基于数字化的公开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评价体系,通过在平台展示公民的评价及问题处理进度和公民的满意程度,确保每一条反馈都能得到及时、公正且透明地处理,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措施。将评价结果纳入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服务质量与奖励机制紧密挂钩,以此激励服务提供者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