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治区关工委举办“首届新疆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规格高、层次高、理论水平高,齐聚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有自治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区等20多家部门单位参与,累计收到170余篇征文,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陆续编发研讨会优秀征文与大家分享。
“双减”背景下,探索家校社协同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吴海梅 赵玉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下,学校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转变,但是有些学生和家长一时无法接受这种改变,仍存在重学业成绩、轻全面发展,这种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态度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焦躁和厌学的情绪,这样的行为和态度有悖于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此外,“双减”政策实施的课后延时辅导加重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加上学校教学之外的工作,诸多工作的挑战使得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面对诸多挑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双减”政策下更新教育方式方法的最佳选择。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有效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延伸,家庭教育应当借鉴学校教育的专业方法,同时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来填充家庭教育内容,社会教育则是学校和家庭之外的重要拓展,为孩子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家校社协同努力,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将有助于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一、开启合作启蒙,构建家校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许多家长仍然坚持“唯分数论”,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健康,实际上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还包括孩子的品格德行、体育健康、审美意识和劳动教育等许多方面。此外,革新教师的育人观念,需加强教师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思想高度和文化素养,尽快更新陈旧的育人观。“双减”政策不仅倡导教师要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还鼓励教师维系好家校共同育人的良好心态,做到“应教尽教”。本校探索定期召开家校社联席会议,邀请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到校参观,学生出现问题,家校社三方齐头并进解决问题。线上学校通过钉钉群和微信群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相关内容,推荐相关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利用科学专业的知识转变家长的传统育人方法,逐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二、以“双减”为依托,丰富课后服务促进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可支配,促进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这要求学校严格遵照“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立足德育目标,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本校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以及智育开发等方面出发,统筹各方力量开设了心理社团、书法社团、花样跳绳社团、创意色彩社团、航模社团等十七个社团。花样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在社团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学习压力。在社团中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并且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综合运用,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光发彩,大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养。班主任及社团教师随时随地将学生在特色社团中的表现及成果,以照片、视频形式转发到班级群,家长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家长表示,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话题不再只是学习,孩子还会主动跟父母分享在学校社团的趣事。由此可见,学校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健康,有利于家长对孩子作出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这也预示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三、提供教育平台,亲子活动丰富协同育人内涵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通过举办亲子活动能够达成以上育人目标。亲子活动有助于调动家长积极性,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当然亲子活动的开设要以亲子互动为核心,活动设计应注重教育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社区资源。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不仅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例如:本校通过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每年五月份举办文化艺术节,邀请家长进校观看学生表演。每年九月组织运动会,鼓励家长进校为学生加油呐喊,增进亲子关系。家校共育,既体现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上,更体现在实际活动的落实中,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它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以亲子活动为助力,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孩子成长,密切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实现家庭教育良性发展。学校以家校共育为主阵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劳动实践的教育目标,展现了立德树人的宏阔愿景。
四、拓宽教育路径,利用社区优质资源达成共育目标
为发挥家校社全面育人的三重功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实现“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需要携手社区,围绕青少年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本校在每年四月份组织植树活动,在“清明节”开展祭奠英烈活动,在“七一”开展“童心向党”主题教育,在寒暑假倡导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校外活动让学生们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室的狭窄空间,而是积极勇敢地跨出校门,从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汲取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搭建交流平台,提升协同育人实效促进健康成长
学校应当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例如:通过自媒体平台将教学新进展、学生新活动、未来新规划等内容进行发布,让家长随时了解学校的动态。通过评论区或私聊方式及时收集家长反馈的意见或建议,实现双方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施行家长陪餐制度,体验学校伙食情况,不断提高学生餐食质量。开办线上和线下“家长讲堂”活动,线上家长讲堂选取家校社共育的讲座推送给家长,线下讲堂选取优秀的家长现身说法,利用“同理心”与“共情”原理,用榜样的感染力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针对留守、随迁、离异、单亲等特殊群体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关心关爱,做好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引导家长时刻关注孩子成长,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隔空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可发动社区力量,以社区人员的关注弥补学生缺失的家庭温暖,促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彰显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与信心,我们务必坚守学校教育的主导阵地,同步强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扭转教育内卷之势,推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宏阔愿景。(作者单位:昌吉市第七中学)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