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理论研究>正文

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中“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实践逻辑

发表时间:2025-02-15阅读次数:114

       近期,自治区关工委举办“首届新疆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规格高、层次高、理论水平高,齐聚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有自治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区等20多家部门单位参与,累计收到170余篇征文,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陆续编发研讨会优秀征文与大家分享。

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中“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实践逻辑

初婧涵 张兴

国家认同是每个人对国家的基本态度,其基本表现形式乃是个体对国家的爱与致力于国家完善的愿望。国家认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教育中逐步扩展并得到提升的,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协同机制,其教育路径在于,以适合儿童的方式,积极引导个体与家国建立真实关联以至创造性联系,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要实现这一机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青少年对于国家的积极认同,形成目标一致、同向同行、协同配合的教育合力。

一、家庭以浸润性和持续性启蒙国家认同感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的单元,是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家庭建设有利于人的成长,能够更好地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在家庭中重视爱国氛围培养,将有利于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建立,而家庭教育的持续性与浸润性特点也将成为社会与国家向前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十分重视,为解决家庭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许多有重大理论价值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的家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三位一体为构筑家国情怀一体提供了全面的实践路径。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家风家教和端正的行为习惯唤醒青少年心中的国家认同,并在其中融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有利于提高精神境界、培育爱国风尚。“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更是在家庭中启蒙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法宝。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培育营造有利家庭环境,使其知行合一,不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巩固。家长在进行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要将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在家庭生活中巩固为相应的语言引导与行为习惯,只有将这些应用到日常的家庭实践中,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以计划性和系统性塑造国家认同观

学校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确定自身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成员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包括对学生思想素质和精神品德的培养。学校对人的培育以严格审校的统一教材为载体,经由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无论是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中,还是学生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中都体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其一,学校能够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化。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和内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和气节,发挥教学引导在国家认同中的认知联结作用。其二,在校园内的政治仪式如升国旗仪式等,能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其三,学校党团队教育应积极肩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使命,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理想层次和水平,让个人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根植在中国梦的沃土上,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与党和国家做情感上的融合。同时,要让青少年了解党史国史,培养爱党爱国情感,基于充分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基础建立稳定的国家认同。

三、社会以多样性和广泛性强化国家认同力

社会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大课堂。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和弘扬是一项要求全社会普遍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项需要方方面面关心和支持的社会系统工程。将国家认同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从制度创新、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等各个方面营造浓郁的国家认同教育的氛围。

加强国家认同的社会教育,要注重国家认同教育与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道德教育的结合,要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道德的弘扬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站在国家认同的视角,这些文化场馆需要在贴近青少年生活、培育个体的基本国家认同的同时,又能挖掘青少年的潜力与创造性,提升个体的生活感悟、社会理解,孕育国家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内在力量。加强国家认同教育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的结合,以时代精神的培育来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要勇担重任,大力宣传与弘扬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内容,不断开辟国家认同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为国家认同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媒介已成为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用以认识、理解国家发展动向以及公共事务的重要载体。传播主体与传播平台的高质量建设,有利于打破信息壁垒,打造个体与国家相互了解、和谐共存的传播生态,使数字媒介承载国家认同的价值传播在社会流通渠道中获得更显著的优势。

国家认同激励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守正创新的内在基石,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勇攀高峰、攻坚克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开展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家校社”协同培育,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少年儿童的国家意识,进而帮助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力量。(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