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征文展播>正文

韩宝玉 |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

发表时间:2025-01-14阅读次数:11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新气象新作为,我们会同涉老部门,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新疆老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政治热情。即日起,将在“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七十五载风和雨·同心共筑中国梦”专栏,陆续刊登老干部撰写的体会文章与大家分享。


       住房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住房建设,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我和老伴结婚已经有四十多年了。每当谈起房子,就时常勾起我的思绪,可谓五味杂陈。记得我刚成家那会儿,单位房源少,职工的住房都很困难。当时的职工住房,一是靠单位分房,论资排辈,需要长时间等候;二是职工个人自建住房;三是等待单位的宿舍和公寓。还可以住在父母家或者租房子。我成家以后的第一处住房,就是租别人的房。

       那时,我还在部队,爱人也没有随军,所以部队解决不了住房问题。一位老邻居听说我们的情况后,就主动把自家院里的一间自建小房腾出来让我们住。自建房很小,我们在这里住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期间,我爱人多次找单位领导申请住房,领导知道我还在部队特别照顾我们,就把单身宿舍腾出来一间让我们搬了进去。这间宿舍比我们租的那间房稍大一点,没水、没厕所、没厨房、只能在走廊里支灶做饭,尽管这样,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后来,我们的宝贝女儿出生了。那时候,我俩工作都忙,加上当时住房条件受限,让老人来家里照顾女儿不现实,所以女儿就一直由老人照看,等孩子满三岁我们才把她接回来上幼儿园。

       1982年,单位为了解决已婚职工的住房问题,先后建了六栋小户型楼房,每户30多平方米,楼下有一间小煤房。因为只有一室一厅,大家都管它叫“鸳鸯楼”。条件虽简陋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总算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窝”,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1992年,我们搬进了太原路的商住楼,每户面积70多平方米,两室两厅,房子宽敞了许多,感觉居住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

       2000年,单位给我们分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当我们搬进新房子的一刹那,那感觉真是爽极了!小区环境特别好,各种娱乐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社区周边的商圈也很完善,出行、购物、娱乐都很方便。

       老伴说,这日子过得像做梦一样,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话一点儿不假。我们家从当初的租房、住单身宿舍,到住狭窄的“鸳鸯楼”,再到后来买商住房,这不正是这个好时代的见证和缩影吗?从“忧居”到“有居”,从“有房住”到“住得好”,越来越多的人住进自己温馨舒适的家,用上现代化家电,享受现代服务,真切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