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征文展播>正文

徐常根 | 运兵车的变迁

发表时间:2025-01-18阅读次数:10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新气象新作为,我们会同涉老部门,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新疆老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政治热情。即日起,将在“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七十五载风和雨·同心共筑中国梦”专栏,陆续刊登老干部撰写的体会文章与大家分享。


       2023年4月初,驻疆某部队春季入伍新兵乘动车抵达乌鲁木齐的一则新闻,令我这个曾经的驻铁路军代表对铁路运兵车的变迁生发诸多感慨。

       这段历史应该众人皆知: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那时从兰州到新疆没有通火车,我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运输方式主要为陆空两种。空运部队一部分是直接从甘肃酒泉出发,而另一部分是乘坐汽车至哈密,然后由哈密再乘飞机到达迪化(现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是乘汽车和徒步进疆。那时的运兵车主要是老式汽车和骡马车,条件之艰苦,速度之慢,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投资修建兰新铁路,1958年铺轨进入新疆,1962年通车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自此揭开了新疆铁路军运工作新的一页。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乃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军实施铁路运输时,运送部队都是“闷罐车”。由于这种“闷罐车”是棚车代用客车,设备极为简陋,罐车内是一个空车厢,水电暖等生活设施均无,乘行条件极差,夜间照明用的是蜡烛或马灯,睡的是车厢地铺,铺的是草席,盖的是自带被褥;遇到酷暑盛夏,车内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寒冬腊月,坐在车厢里穿上棉袄、棉裤和皮大衣仍如同在冰窖般难受。这样的乘车条件,不仅部队机动输送速度慢,而且长距离、长时间乘坐会影响官兵们的身心健康,严重消耗官兵的体能,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改革开放前后,南北疆铁路建成通车,新疆建设的铁路由“一字形”变成了“人字形”,辐射区域逐步扩大。上世纪80年代起,我军铁路运兵全部改用乘坐旅客列车,从而告别了“闷罐车”运兵的历史。

       随着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全国铁路网络进一步形成。2012年我从军代表岗位退休前的那几年,火车牵引机车内燃化、电气化,旅客列车空调化,乘车设备人性化,铁路先后进行了6次大提速,开行了“D”字头动车组、“Z”字头直达特快列车、“T”字头特快列车、“K”字头快速列车、“Y”字头旅游列车……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部队官兵共享了铁路发展的新成果。

       现如今,随着动车组开行的密集化,已经让“日行千里”不再是梦想。短短几年的时间,新疆铁路交通圈迅速扩容,由“人”字形到现在的“网”状结构。新疆铁路运兵车经历了由慢到快、由旧到新、由落后到现代的蜕变,实现了从“内燃时代”“普速时代”向“电气化时代”“高铁时代”的跨越。75年来,透过我区铁路运兵车的发展变迁,真实地印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