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弧光闪烁的焊接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位戴着防护面罩、手把手指导年轻人的老师傅——谷刚。从一线焊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从技术攻坚到薪火相传,谷刚用一把焊枪,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践行着技能报国的誓言,更用匠心“焊接”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在焊接一线工作34年的谷刚,始终把“为国争气”刻进焊缝里。面对乙烯裂解炉异径管依赖进口、单套成本超百万的困境,他在 50℃高温炉膛里一待就是几小时,用烫出泡的手记录出上千组数据。历经 18 个月试验,谷刚研制出比进口产品更耐用的国产异径管,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320 万元。2011 年装置大修中,他独创的“局部补焊”工艺更创下一次性修复 120 根裂解炉管、1000 多道焊口合格率达 98.6% 的行业纪录,让外国专家惊叹:“中国焊工了不起!”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谷刚编写出了“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的《裂解炉炉管焊接新工艺》手册,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80多万元。他先后掌握30多种合金钢、有色金属、钛合金、塑料管道等特殊材料的焊接技术,获得 22 项压力容器资格证书,攻克 37 项焊接技术难题,用“焊枪尖上的精度”(0.1 毫米误差控制)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
201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谷刚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授牌。这个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坚阵地,更是民族团结课堂。当 21 岁的娜孜古丽第一次走进这里,就被满墙的荣誉证书和谷刚袖口磨破的工作服震撼:“原来劳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沾满油污的坚守。”
为了让徒弟们快速掌握技术,谷刚自创 “三步教学法”:白天在实操台演示“单面焊双面成型”绝技,晚上绘制工艺流程图,节假日带徒弟们外出团建分享自己的焊接故事。这份心血浇灌出累累硕果:工作室累计培养出 23 名技术骨干,其中包括7名少数民族骨干,多人在国内外的焊接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每当看到不同民族的徒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焊接参数,谷刚总会想起自己带的第一个哈萨克族徒弟:“当年他喊我‘师傅’时,我就告诉自己,这门手艺要在各民族中传承下去。”
2021 年退休后,谷刚的 “战场” 从车间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独山子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社区建立了“谷刚工作室”,谷刚以此为阵地,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以 “焊花里的中国故事”宣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用自身经历和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博大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他还在社区开设“民族团结小课堂”,用废焊条焊接“石榴籽”雕塑,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从“传技术”到“铸同心”,谷刚用实践证明:当工匠精神与民族团结交相辉映,就能熔铸出最坚韧的力量。正如娜孜古丽在获得全国青年焊工大赛铜牌时所说:“师傅的焊枪教会我焊接金属,更教会我——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需要我们共同‘焊接’得更紧密、更牢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无数个 “谷刚”正用奋斗与传承,让匠心成为技术传承的灯塔,让焊花成为民族团结的火种,共同照亮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光明未来。(王敬)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