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五老风采>正文

于连生:永做红色记忆传播人

发表时间:2025-08-11阅读次数:114

       在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巴格布热村,一座红墙小院格外引人注目。步入刻有“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门楣,一座240平方米的“红色记忆收藏馆”赫然呈现。这里,珍藏着一位老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血,更承载着他退休后倾力传播红色信仰的执着追求。他,就是博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退休干部、博乐市关工委顾问、红色记忆收藏馆创办人于连生。

痴心收藏五十载

       在收藏馆琳琅满目的藏品中,一张约50厘米高、带有裂缝略显沧桑的长方形小木桌,是于连生最珍视的“镇馆之宝”。1917年,他的祖父与62位乡亲从甘肃平凉出发徒步西行新疆,一路历经艰辛。这张桌子,便是当年携带的三件家当之一。“后来,爷爷搬了18次家,我和父亲搬过5次,丢掉过很多东西,这张桌子一直没舍得丢。”于连生深情地说,“它是血脉的根,提醒我们从哪里来;是历史的钟,警醒幸福源于奋斗与牺牲;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老百姓从生存挣扎到生活巨变的伟大跨越。”


        这张穿越世纪风云的木桌,点燃了于连生毕生守护红色记忆的初心火种,像章、书籍、报刊、农具、票证……几十年来他细心地将散落的红色碎片一一珍藏,每一件藏品都印刻着一名老党员对历史根脉的敬畏与守护。


倾力建馆传薪火

        退休后,于连生将毕生珍藏转化为红色教育资源,利用自家房屋筹建“红色记忆收藏馆”。


        建馆之路艰辛异常,从房屋修缮、展柜定制,到将数千件藏品按历史脉络精心分类布展,处处凝聚着他的心血。起初家人并不支持,但是于连生的执着最终打动了全家人。2021年4月,当于连生得知象征1976年生产队集体荣誉的手扶拖拉机将被当废铁卖掉,不顾家人“不值当”的劝阻,执意拿出3000元积蓄将其赎回。他抚摸着锈迹斑斑的机身,动情地对儿子说:“孩子,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承载的是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丢了它,后人怎么知道今天好日子的来路?”一句话让家人们豁然醒悟。儿子主动帮忙布展、整理资料,老伴包揽家务,全力支持于连生建馆。


        2021年7月,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凝结着全家心血的收藏馆正式开放。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尤其是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于连生倍感欣慰:“值了!让这些老物件‘开口’,让历史说话,把党的故事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银发宣讲育新人

        建馆只是开始,让红色记忆活起来、传下去,才是于连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以馆为家,以史为媒,将收藏馆打造成为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红色阵地。


        于连生熟悉这里的每一件藏品,他亲自担任“讲解员”,不辞辛劳地为一拨拨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介绍每一件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一次在面向学生们讲解时,他拿起一张泛黄的粮票和一架老式算盘,动情地回忆起物资匮乏年代,人们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生活场景,对比今朝丰衣足食、科技发达的美好生活,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锦绣小学学生田博丞说:“听于爷爷讲故事非常受教育,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努力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之后,他成为了该馆的“小小讲解员”,并带着于连生的故事登上了第四届自治区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小小讲解员大赛总决赛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于连生和他的“红色记忆收藏馆”。


        近年来,收藏馆已接待各界参观者逾万人次,成为红色文化“打卡地”。2022年12月,该馆被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自治区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我会继续收集、继续讲下去,让更多人通过这些老物件回望历史、珍惜当下,凝心聚力、共创未来。”于连生说。(杜邦权 王瑞)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