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五老风采>正文

刘振刚:一片丹心育新苗

发表时间:2025-07-12阅读次数:122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榆树沟街道榆树沟社区,有这样一位退休老党员,他用笔墨勾勒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无私奉献为青少年搭建起艺术成长的桥梁。他就是“振刚水墨书画工作室”创始人刘振刚。



      

      自2023年工作室揭牌以来,这位古稀老人以画室为阵地,以笔墨为纽带,培养青少年书画爱好者300余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价值,为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注入蓬勃生机。


初心如磐,退休不辍献余热

      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退休干部,刘振刚自幼痴迷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他却毅然选择以自己的专业所长回馈社会。“我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退休后总想着能为社区、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抱着这样的初心,他主动找到社区,坦言“不要一分钱报酬,只要给一块地方,就能让孩子们拿起毛笔”。这份热忱让社区深受触动,全力支持他创办公益书画室,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让画室尽快落成,从场地协调到物资筹备,刘振刚事无巨细地奔波忙碌。他不仅自掏腰包购置了首批笔墨纸砚,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画作品悬挂在墙上作为教学范例。工作室揭牌当天,刘振刚面对前来参观的居民和孩子们,说出了那句朴实却坚定的承诺:“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教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笔墨传情,三尺画案育新苗

      工作室成立后,刘振刚每周一至周五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画室,为放学后的孩子们开启艺术课堂。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技法与文化并重”的理念,不仅耐心讲解书法的笔画结构、国画的水墨韵味,还结合历史典故、诗词歌赋,让孩子们在学习技法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刘振刚创新教学形式,根据节气变化设计主题课程:春分画柳芽,夏至画荷花,秋分画菊花,冬至画寒梅;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活动:春节写春联、剪窗花,中秋画明月、题扇面,端午绘龙舟、写“福”字。这种“书画+文化”的教学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技法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刘振刚还举办了“友好童行·与你相绘”创作活动,带领孩子们完成充满童趣与传统韵味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涂鸦,并在社区里进行展览。


      刘振刚的工作室不仅是青少年的艺术课堂,也成为社区居民的文化家园。他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学龄儿童,都可以来此练习切磋。在他的带动下,画室里形成“老带少、少敬老”的和谐氛围,许多居民通过书画活动交流互动、增进感情,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匠心筑梦,薪火相传谱新篇

      两年的坚持,刘振刚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培养了一批热爱书画的青少年。在2024年水磨沟区青少年书画比赛中,工作室选送的15幅作品全部获奖,其中3幅获得一等奖。看着孩子们捧着奖状兴奋的样子,刘振刚欣慰地说:“这比我自己获奖还高兴,孩子们的成长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在刘振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教学的队伍中。退休教师、医生、大学生志愿者等纷纷来到工作室担任助教,形成了“老党员带头、全社会参与”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格局。刘振刚常说:“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希望能带动更多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面对荣誉和赞扬,刘振刚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正计划着开设“亲子书画课堂”,让更多家长和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位老党员用执着和热爱,在社区这片沃土上播撒着文化的种子,用笔墨温暖着青少年的心灵,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李丽)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