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五老风采>正文

李季莲:忠诚担当的非遗守护者

发表时间:2025-06-17阅读次数:108

       李季莲,新疆艺术研究所原所长,深耕艺术科研领域四十余载,用毕生心血浇灌民族艺术的沃土,为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作出卓越贡献。


       在科研主战场,李季莲始终冲锋在前,勇担重任、迎难而上。主持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期间,身兼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笔撰稿人多重身份,以超常毅力统筹推进这项国家级文化工程。她领衔《中华舞蹈志·新疆卷》编纂时,既当全国编委又任新疆卷主编,构建出系统完整的新疆舞蹈理论体系,填补多项学术空白。作为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核心成员,其研究成果荣获原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天山文艺奖”,彰显了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的国家高度。

       在非遗保护战场,李季莲展现出令人钦佩的钢铁意志。在担任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遗负责人期间,突遭三位至亲相继离世的重大变故。她强忍悲痛,带领团队深入南疆四地州开展地毯式田野调查,抢救性记录刀郎木卡姆原始形态,收集珍贵影像资料,助力新疆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新疆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

       为系统梳理新疆各民族舞蹈艺术,李季莲带领研究团队跨越天山南北,行程数万公里,对全疆40余个县市的民间舞蹈生态开展深入调研。从喀什地区热情奔放的麦西热甫,到伊犁河谷庄重典雅的萨玛瓦尔舞;从塔里木盆地粗犷豪迈的刀郎舞,到阿勒泰草原灵动优美的哈萨克族黑走马,几乎囊括了新疆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代表性舞蹈形态,其研究范围之广、考察之深入令人叹服。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田野调查工作,不仅为新疆舞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更彰显了研究者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使命担当。

       退休后,李季莲离岗不离志,以“银发映丹心”的赤诚在非遗保护领域开辟第二战场。她首创“三位一体”传承模式:在艺术学院开设“舞蹈创新”研究生课程,培养一批新一代传承人;深入南疆文化腹地走访调研,倾听基层诉求,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惠民实践;构建“老中青”科研梯队,通过“传帮带”培育多层级保护力量。作为文旅部非遗专家委员会知名专家,她参与多项标准制定,坚持推动建立“文化润疆”长效机制。李季莲还担任文旅部非遗评审专家库成员,其学术成果被广泛运用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李季莲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赤诚初心,展现了当代“银龄”学者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这位天山脚下的文化守望者,用白发织就传承纽带,让非遗星火照亮丝路沃土,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内涵,在丝绸之路上谱写着文化传承的壮丽诗篇。(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稿)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