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辈革命家
1.毛泽东:恋亲,不为亲徇私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
家风解读:毛泽东对亲人感情深挚、细致关心,同时又公私分明、严格要求。一方面他用工资、稿费帮助生活困难的亲友,一方面又规劝亲友按照党和政府的“规矩”办事,靠才能和劳动吃饭。毛泽东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有8个表兄弟,相互之间关系都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给他们写信,寄钱寄物,也曾接他们进京观光。但当他们提出推荐工作或到北京工作的要求时,毛泽东总是一口回绝,他说如果那样做,“人们会要说话的”。毛泽东的不徇私情、严于律己,更用言传身教,将廉洁的党风、政风融入到家风之中,给子女们很深的影响。毛岸英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亲属中违反原则的做法,并写信表明态度,准确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和人情观,体现出毛泽东优良的家风传承。
2.周恩来: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版文:周恩来(1898-1976),汉族,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1921年春加入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等。
家风解读: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周恩来对他的侄儿、侄女等晚辈严格要求,晚辈们总结归纳出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既严格,又具体、细致,饱含了周恩来对亲属晚辈深切的爱和关怀。“严”同时也是周恩来对晚辈们最真切的“爱”,他明确指出不允许家人享有任何特权,就连特权思想都不可以有,要求亲属在外面不能讲同他的关系,要完全做一个普通人。周恩来曾对晚辈们说:“不要因为我是总理你们就自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周恩来、邓颖超的家规
1.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
2. 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3. 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4. 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劵;
5. 不许请客送礼;
6. 不许动用公家汽车;
7. 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
8. 生活要艰苦朴素;
9. 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10. 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3.朱德: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
朱德(1886-1976),汉族,四川仪陇人,原名朱代珍,字玉阶,1922年11月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元帅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
家风解读: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忠诚,厚道,勤奋,努力”就是朱家的家风。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而作为家长,朱德却对后辈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要求孩子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守规矩,讲纪律,绝不允许他们有特殊思想,为家人立了“三不准”规矩: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朱德对儿孙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要做革命事业接班人。他不止一次地说:“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这种潜移默化的家风,在朱德子孙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任弼时:凡事不能超越制度
任弼时(1904-1950),汉族,湖南湘阴人,原名任培国,1920年秋天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任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家风解读:任弼时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任弼时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言传身教,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家人,用自己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亲属,永葆革命者的朴素家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再三强调:“凡事不能超越制度。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更不能搞特殊。”
任弼时疼爱子女,却不溺爱,更不骄纵。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任弼时曾教育女儿任远志说:“要能吃苦,要好好锻炼自己,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在谈到父亲的教诲时,任远征感慨地说:“在父亲影响下,我们姐弟4人大学都选择了技术专业;孙辈们都各有所长,知书达理,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5.习仲勋: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习仲勋(1913-2002),汉族,陕西省富平人,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曾任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版文:习仲勋时刻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和中国人传统家教融为一体,家风之严,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低调,要自立自强,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利用职权搞特殊化,鼓励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女儿因工作调动的事,被习仲勋严肃地教育:“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对当了干部的习近平,他的要求则更高。他嘱咐习近平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父亲的话,习近平记在了心中。父亲多年的言传身教,也早将“人民”两个字融入他的血脉中。从大队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他的心始终和人民在一起。
6. 蔡畅:我们留给他们的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而不是钱财
蔡畅(1900-1990),汉族,湖南双峰人,原双姓蔡林,学名蔡咸熙,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参加革命工作,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曾任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家风解读:蔡畅与丈夫李富春都处于高级领导岗位,但他俩一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晚年时,国家给她家配辆吉普车专供管理员买菜。蔡畅认为这样既是浪费,又是特权,于是她与李富春做好管理员的思想工作,硬把买菜的专车退给了国家。在丈夫李富春去世后,蔡畅把老俩口积累多年的一张10万元存款单,作为李富春的“特别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几年后,当她又要把自己积存的3万多元作为李富春的第二笔党费上交时,其身边的工作人员问她,是否给外孙留下一点?蔡畅坚定地说:“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用不了就应该退给党和人民。我们留给他们的应该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而不是钱财。”
二、边疆英烈
1.陈潭秋: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39年5月,陈潭秋奉命从苏联回国,6月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
家风解读:“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现在的生活困苦,绝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在他被捕前,交代妻子王韵雪:“你一定要按我平时对你说的做,好好将孩子抚养成人。”
2.毛泽民: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毛泽民(1896-1943),字咏莲,后改为润莲,化名周彬,湖南湘潭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红色财经工作的开拓者,1938年2月,到新疆做统战工作,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代厅长等职。
家风解读:毛泽民常说:“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能乱花一个铜板,领导干部更要艰苦奋斗!”他和妻子朱旦华结婚时,就住在财政厅的一间普通房子里,随身带的只有一个旧皮箱和一个旧藤条包,里面除了几件旧衣服外,就是一些书,十分简朴。不到两岁的毛远新玩火柴盒,把里面的火柴洒了一地,毛泽民说:“这是工人叔叔阿姨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怎么能乱丢,好好捡起来!”
3.杜重远:抗日爱国人士
杜重远(1897-1943),原名乾学,吉林怀德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英勇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1938年10月任新疆学院院长(今新疆大学),后创办新思想的刊物《新芒》。杜重远对孩子有着深远的期待,曾以女儿杜毅的口吻写下《孩子日记》,“我今年一岁半了,我叫小丫儿,大名杜毅——爸爸的名字任重而道远,我要有毅力去完成……”有一天风大雨急,杜重远抱着女儿走到露天大院,撑开一把大伞,告诉女儿说:“祖国就像这把伞,它能为你挡风遮雨,但你也要好好爱护它”。杜重远在被盛世才杀害前,曾给妻子一封信:“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你千万珍惜自己,务必把孩子抚养成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抗战胜利前夕,妻子侯御之带着孩子辗转回到上海,亲自教授孩子中小学课程。1963年,杜家三子女高分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儿女们总记着爸爸妈妈的话:“活着对社会有用,才有活着的价值。”
4.林基路:坚定信念,贞守立场
林基路(1916-1943),原名林为樑,广东台山县人。1938年后先后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库车县县长、乌什县县长。
家风解读:林基路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时,力改旧学风,倡导新文化,把“团结、紧张、质朴、活泼”定为新疆学院的校训。在就任库车县县长期间,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库车县进行整顿,主持修建库车团结新桥,维护民族团结,为库车县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基路被捕前,在和妻子陈茵素分别时说:不管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况下,你都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去做,党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5.王震:以身作则
王震(1908-1993),汉族,湖南浏阳人,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小学文化,上将军衔。1949年率部队挺进新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委,1978年3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
家风解读:1949年10月,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疆,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巩固新疆边防,倾注了全部精力。王震十分注重对家人的教育,1952年10月,王震之弟致函要索资为其母建一栋“王家大院”。王震阅后回函:妈妈回家去住,我负责砌两间房子,但不能靠我占便宜,更不能靠我耍威风。我是新疆人民的勤务员,要拿钱回家建‘王家大院’,新疆人民要斗争我。你定要我拿钱,我写信给农会,发动大家斗争你!把分得的田地种好,按照政府的规定缴纳农业税。此复并谅。”
6.王恩茂:工作上向上看,生活上向下看
王恩茂(1913-2001),汉族,江西永新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
家风解读:1949年,王恩茂随军入疆,在新疆工作、生活达40年。他两次主政新疆。他率领广大官兵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保卫新疆、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为新疆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创立了历史性的功绩。“工作上向上看,生活上向下看”“天涯无处不芳草,我愿垂老天山旁。而今壮志尚犹在,愿将余生献新疆”。
三、先进模范人物
1.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家风解读: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尚未成年时,父母就已去世,是兄长与外婆等人将他抚养成人。外婆虽不识字,但通情达理,王淦昌回忆:“外婆常对我说,你要像岳飞那样,胸怀大志,精忠报国。”王淦昌立志以身许国,为了祖国的核科学事业,早已放下个人得失。他那勤奋严谨、赤忱报国的精神,不仅感染了身边的学生、同事与工作人员,也让家人耳濡目染,深受教益。在生活上,王淦昌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他常对孩子们说:“钱够花就行了,应当把它们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王淦昌的子女们秉承父亲遗志,从王淦昌生前所获的奖金中拿出50万元,设立“王淦昌物理奖”,以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2.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谷文昌(1915-1981),河南省林州市人,曾任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县长。
家风解读:原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东山工作14年,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在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把一座风沙肆虐的海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为东山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谷文昌一生廉洁奉公,清白家风有口皆碑。他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他的爱人和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为他们“争取”。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位南下干部,先后担任东山县民政科长、妇联主任,而且文化水平较高,可多年来,她的提薪、升职,全让谷文昌给压住了。谷文昌说:“当领导的首先要想到别人,想到群众。提薪的名额有限,要给那些工资比你低的人,要多培养提拔本地干部。”
3.焦裕禄: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才是真正的丢人
焦裕禄(1922-1964),山东博山县人,曾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版文: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好处。1963年,焦裕禄系统梳理了当时党员干部作风领域的突出问题,亲自起草并建议县委出台全县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规定》的通知,对干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干部十不准》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外,还规定“十排以前戏票都不能光卖给机关”,就是说好票要留一些给群众。他无意间听到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这样的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生动体现了他对从严治党的自觉。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时会见了焦裕禄的子女,特别“点赞”他们的好家风。
4.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1927-2010),云南施甸县人,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家风解读:改革开放之初,杨善洲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他表面上对家人严厉冷酷,内心却对家人有着深沉的爱。他希望子女培养起自强、自律、自净的人格。他的女儿曾说:“他生前对我们姐妹及家人非常苛刻,现在回过头来看,爸爸不过是坚持了基本的做人做官的道理,并且用这些道理教育、塑造、感化我们。他虽然不善于和我们讲出来,但其实饱含着对家人最真诚的爱。是父亲用一生的自律留给了家人一个平安、清白的人生。”求实务实、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杨善洲给子女作出的典范。
5.龚全珍:精神遗产比几间房子要珍贵得多
龚全珍(1923-2023),女,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江西省萍乡市南陂小学原校长。
家风解读: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也是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为“老阿姨”。新中国成立后,她跟随甘祖昌回到江西省莲花县老家,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甘祖昌将军病逝后,龚全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优良家风,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倾力捐资助学,耄耋之年开办“龚全珍工作室”,为群众做了大量实事好事。龚全珍没有给儿女留房产和金钱,而是把好的家风留给了孩子们。她经常鼓励孩子们,“要按照‘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八个字去做,精神遗产比几间房子要珍贵得多,继承下来,将是一个高尚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多年来,甘祖昌和龚全珍的一言一行始终教育着儿女们。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孙们尽管身处平凡岗位上,却个个品行端正、工作敬业。如今,他们有的被推荐为“最美萍乡人”候选对象,有的当上了“三八红旗手”,有的荣膺“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