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治区关工委举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青少年‘五个认同’”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共收到267份经验交流材料,全面展现了全区关工委系统和社会各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和工作成效。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栏,陆续编发参会单位或个人的典型经验与大家分享。
乌鲁木齐市固原巷社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牢工作主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验社区各项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老有所养”上下功夫,打造适老化服务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辖区老年群体不断扩大,为满足辖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区结合辖区日间照料中心、二道桥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引入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助餐、助洁、助娱、助医、助行、助急”服务,推进“医、康、养、乐”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先后投入140万元建立300余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立日间休息室、理发室、颐养堂、理疗室、按摩室、爱心餐厅等功能室,配套养老保健服务床位60个,将“养老、康复、保健、预防”有机融合。组织开展文娱活动、健康讲座、健康管理评估、电信反诈、法律咨询及老年学堂等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公益活动,覆盖人群超5000人次,切实解决社区养老服务短板弱项。
在“少有所教”上花力气,筑牢青少年成长乐园。辖区未成年群体约占辖区总人口的18%,为保障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区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打造0~12岁青少年“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入昆仑书院、陈瑛工作室、共青团阳光巴郎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和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疆内多所大学志愿服务群体,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开始学起,延伸到国学教育、书法绘画、戏曲舞蹈、手工制作、象棋围棋等特色文化教育。2024年暑假,为了让辖区儿童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娱乐,拓宽眼界,社区联合天山区关工委为辖区各族儿童开设11个特色兴趣班,课程涵盖了京剧艺术、主持朗诵、话剧表演、传统服饰、科普手工、非遗手工、国学课堂、英语辅导等,共有368名儿童报名兴趣班。16名专业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动力和自信,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在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资助下,社区还组织国学课堂10名小朋友赴北京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参观研学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基层治理”上优服务,搭建高质量服务平台。为积极解决居民困难诉求,保障畅通诉求反馈渠道,社区积极打造“群众说事点”问题解决平台,通过调解矛盾纠纷,形成“有事大家议”“意见大家提”的良性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各族居民群众,不断增强各族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社区老年合唱团团长冯燕香、老党员李丽敏、楼栋长阿不都拉、业主委员会主任阿不来提·吐尔逊,宽心物业工作人员马绍彦、热心大哥田博海、操心大姐米娜瓦尔·麦麦提等热心居民积极参与到群众说事点的工作当中,不断壮大说事点队伍。社区还建立了每周民生研判和群众恳谈会机制,确立“事前问事、随时说事、及时办事、定期议事、事后查事”的工作流程,对辖区居民各类急难愁盼事进行研判和解决,通过机制的建立、有效地运行,把“群众说事点”建成“社情民意的收集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法律政策的宣传点”。近年来,通过民主选举辖区11个院落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努力将“社区管理”变为“社区治理”。通过社区协调、业主委员会自决、物业和业主配合,解决了停车难、占用消防通道、环境卫生差、水电气暖等问题,大大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
针对辖区少数民族多、商业网点多的特点,社区开设了市民夜校,每周四晚上八点至十点上课,为学员们制定详细的课程表,购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课本,采取分批、分班、分时段方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安全生产等课程学习,目前已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7期,500余人通过结业考试。
社区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以解决群众所需、所求为导向,创新推行“志愿积分”治理模式,用“积分”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每周一积分扫码,每月1次积分兑换,7年来已有上千名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兑换公益积分超78000分。在积分制政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文明志愿活动中来,志愿服务队伍扩充到8支队伍762人,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