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治区关工委举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青少年‘五个认同’”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共收到267份经验交流材料,全面展现了全区关工委系统和社会各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和工作成效。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栏,陆续编发参会单位或个人的典型经验与大家分享。
精河县关工委将青少年视为促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依托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五老”工作室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多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和优势,做到宣教普遍化。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群体特点,分级分类抓好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建由60余名“五老”组成的精河县“银龄语馨”宣讲队,开展“五老”宣讲进基层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到青少年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组织县老年大学、县老干部诗书画学会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老年大学老教师优势,开办“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家庭隔代教育培训班暨“祖辈学堂”7期,从家教家风、品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为老年大学学员和邻近社区居民们传授隔代教育的科学方法,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老少共筑中国梦”“我与民族团结月”读书分享、“老少携手颂党恩,童心共筑中国梦”书画展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用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做到形式多样化。注重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色优势资源,依托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戍边历史展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个州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打造“红色课堂”开展现场教学。联合乡镇场(街道)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游基地、学党史”暨“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定期组织青少年走进各类教育基地,了解红色文化、丝路文化、戍边精神,从小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邀请老军人、老模范多角度讲述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构建“课堂+体验”宣讲模式,讲好红色故事,让孩子们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教育基地为主题,深入开展“小小讲解员”大赛等实践活动,成立“红领巾”宣讲队,培养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员”“小使者”和“宣讲员”。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示范点,辐射带动辖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各族青少年广泛开展“手拉手”结对交流、社会志愿服务交流活动等,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社区“工作室”品牌,做到交流常态化。立足老干部特长和兴趣爱好,为爱好书法的老同志搭建发挥余热、发挥作用的“舞台”,先后建立李东凡书法工作室、高秀琴书法工作室,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时代新人相结合,利用周末、寒暑假义务教授孩子书法、国画等,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滨河社区结合辖区退役军人较多的特点,建立首个“老班长工作室”。老班长们为青少年讲述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重温伟大的抗战精神,勉励青少年们以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洗涤思想、净化灵魂。各社区“老党员”工作室、“老军人”工作室利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节点,以多载体、多角度、多形式带领青少年开展革命精神传承主题活动,覆盖青少年9000余人次,使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