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治区关工委举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青少年‘五个认同’”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共收到267份经验交流材料,全面展现了全区关工委系统和社会各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和工作成效。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栏,陆续编发参会单位或个人的典型经验与大家分享。
202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关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广泛凝聚“五老”智慧和力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化“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思想根基。
坚持正确方向,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五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组织“五老”宣讲团赴大中小学开展“英模故事进校园·红色血脉永流传”宣讲活动,讲述革命先烈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英模事迹,共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次、受教育师生6.5万余人次。举办离退休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演出,600余名师生观看演出。守边戍边精神“进校园”。组织26批1.5万名师生参观克州博物馆、乌恰县英模馆、吴登云院史馆、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阿合奇县烈士陵园等,让同学们了解克州源远流长的文明足迹、奋斗足迹,学习守边戍边的爱国情怀。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五老”宣讲团着重围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普法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年开展法治宣讲50余场次,受教育师生2.5万人次。
坚持文化引领,打造特色品牌。结合克州实际,建立工作站、打造工作室、评选优秀“五老”宣讲员,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在克州实验小学、阿图什市第六中学、阿克陶县小白杨小学、乌恰县实验中学、克州驻乌鲁木齐第二干休所建立5个“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站”,同时成立5个“五老”工作室和1个“青少年活动室”(即:艾力曼工作室、朱马巴依工作室、米尔扎买提工作室、塔西古丽工作室、艾尔肯工作室、关心下一代青少年活动室),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在克州博物馆,阿图什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乌恰县博物馆、阿合奇县烈士陵园等地,建立10个“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教育引导青少年学好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联合州团委、教育局等单位举办2024年克州少先队实践基地——红色文化我来讲“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展现新时代少先队员的风采与担当,弘扬和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凝心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会同州文旅局、教育局、团委等6家部门,联合举办克州青少年篮球赛、克州首届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克州青少年足球赛、克州第一届少先队歌曲合唱大赛,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发展,全州8000余名在校青少年参加活动。在松他克镇第六中学举办离退休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文化”暨“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文艺演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200余名师生观看演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使用,开展“结对子、学语言”“小手拉大手·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推动各民族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共筑中国梦”暨“照亮求学路·金秋献爱心”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学生325名,送去价值22.4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今年1月阿克苏发生7.1级地震,州关工委第一时间为地震灾区中小学生送去200套羽绒服,广大“五老”自发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捐物5.08万元,让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2025年,克州关工委将紧扣主题主线,多措并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四个与共”的共同理念更加巩固,不断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