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征文展播>正文

杨岐凤 | 峥嵘岁月催人老 故乡巨变展宏图

发表时间:2024-12-17阅读次数:10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新气象新作为,我们会同涉老部门,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新疆老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政治热情。即日起,将在“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七十五载风和雨·同心共筑中国梦”专栏,陆续刊登老干部撰写的体会文章与大家分享。

  

       从伊宁市启程,沿着蜿蜒的577国道,跨越巩乃斯大桥,横穿特克斯隧道,直至闻名遐迩的八卦城——特克斯县。再驱车向前一小时,天马之乡昭苏,便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60年时光荏苒,我即将重返这片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心潮澎湃,难以言表!

       今日的昭苏,已非昔日模样。那条曾仅需片刻便能步行穿越的泥泞小路,现已蜕变为一条规划有序、三纵五横、四通八达的县城主干道。洪纳海大道上,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心公园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美食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美丽的昭苏,正以它全新的面貌,热烈地迎接着国际天马节的盛大庆典,同时也迎来了我这位年逾八旬的老兵荣归故里。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不仅承载着我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更铭记着我和战友们在边防农场艰苦创业、挥洒汗水的青春岁月。

       回望过去,我的第一故乡远在内蒙古自治区京张铁路线上的土贵乌拉小站。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不易的童年记忆。父亲,一位平凡的铁路工人,不幸遭遇横祸,离世而去。长兄年仅16岁便与母亲共同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抚养幼小的弟妹。

       日寇侵华的烽火岁月,让我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母亲面对枪口的英勇无畏,我被狼狗撕咬留下的伤痕,家中粮食断绝时用来充饥的红薯干,二哥14岁便外出学艺的辛酸……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我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提醒着我那段苦难而深刻的过往。在日寇屈膝投降的曙光初现之际,丰镇迎来了八路军的英勇身影,我们满怀激情地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凯歌。然而,好景易逝,国共合作的桥梁骤然断裂,八路军主动撤退,大哥却毅然决然地遵循党的指引,穿越重重封锁,远赴陕北,投身于八路军359旅的革命队伍之中。丰镇,这座曾见证胜利与希望的土地,转瞬之间又陷入了被围困的阴霾。我家因此受到了严密的监视,生活陷入困顿,母亲毅然带领我们回到了河北冀县门家庄。幸运的是,正值解放区土改如火如荼之际,我家分得了房舍与田地,尽管劳动力匮乏,生活依旧艰辛,但那份来自土地的厚重与希望,却如同春日里的细雨,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我的青少年时代,亦是一首激昂的战歌。1953年,我小学毕业,有幸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通信士官学校,从此踏上了荣耀之旅。从一名贫苦农家子弟到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份转变让我深感喜悦与自豪。1957年,我复员后追随大哥的脚步,来到了酒香四溢的肖尔布拉克。大哥深爱着这片热土,当组织调他前往兵团时,他毅然选择留下,用10年的兢兢业业,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最终,他与大嫂的骨灰被撒在了巍峨的天山之巅,他们的精神如同那不朽的雪山,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从1961年至1964年,我辗转于兵团农四师昭管处与74团电台之间工作,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保卫边疆、建设新疆的热情却如火焰般炽热。那些日子里,我不仅收获了“五好干部”的荣誉,更在心灵深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与归宿。当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已不再是孤军奋战。

       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里,我享受着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安度晚年。我时常遥望昭苏那片熟悉的土地,愿那里的骏马依旧驰骋飞奔;愿那里金黄的油菜花海依旧香飘四溢;更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如同那乘风破浪的航船,勇往直前,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作者为伊犁州党委老干部局原副调研员)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