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新气象新作为,我们会同涉老部门,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新疆老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政治热情。即日起,将在“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七十五载风和雨·同心共筑中国梦”专栏,陆续刊登老干部撰写的体会文章与大家分享。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兵团农二师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期间,曾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科委、农业局有过7年的技术合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农业科技道路上快速成长,而且与巴州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世纪70年代,我在兵团农二师解放五场(现24团)科研室从事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为开展“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和指导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975年我开始进行春小麦幼穗分化规律的研究。1977年巴州科委组织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解放五场成为高产攻关单位之一,我被指定为攻关点的技术负责人。就这样,我与巴州同行开始了第一次愉快地合作。当时,焉耆盆地春小麦水肥管理有句经典的顺口溜:“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洗个脸。”但我的观察,春小麦幼穗分化始于二叶一心,而幼穗分化期要求低温、多氮的环境。因此,我提出与上述传统技术相反的“早灌头水、重施氮肥”的新方案,并于每个生育期到高产田现场进行苗情诊断,制定具体的栽培方案。后来经过实收,90亩地的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413.3公斤,居全巴州之首。以后两年,高产攻关田产量不断提高,1979年亩产达到接近攻关目标的475公斤。这次实践让我懂得了:科学研究只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变成生产力。1982—1985年,巴州科委和农业局又邀我参加“焉耆盆地小麦丰产带”项目。在项目实施的四年里,我与巴州科委和农业局的领导、同行合作得十分融洽和愉快。1983年5月上旬,我随项目田管检查指导组到各县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和现场咨询。到和静县后,该县项目组的同志带我们来到一块长得很漂亮的麦田,他问我:“陈老师,这块麦田长势怎样?”我一看,这块麦田叶片肥大,叶色浓绿,表面上看很好,实际上是一块旺长麦田。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现场咨询活动,不便多说,便含糊其辞地说:“后期可能要倒伏。”在场的人听了都半信半疑。6月中旬,当我再次随项目田管检查指导组来和静县又到这块麦田时,果然发现麦苗倒伏了三分之一,这位项目负责同志信服了。后来,他特邀我在全县科技会上开展科普工作。1985年,在项目组的努力下,巴州焉耆盆地小麦丰产带的十几万亩小麦亩产由1982年的120多公斤提高到170多公斤,并形成了一套焉耆盆地春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规范。同年,该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年的春小麦丰产活动让我学会了科技工作者该如何为农民致富服务,同时也让我体会到兵地融合、共同发展的快乐。在与巴州科技界同行的合作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对人真诚、谦让的高尚品德。在小麦丰产带项目中,我只是一个参与者,但在成果报奖时,他们却把我列为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2004年,巴州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时,尽管当时我早已调离农二师,但巴州党委和政府没有忘记我这个曾在焉耆盆地麦田留下足迹和汗水的普通科技工作者,还给我颁发了一枚“巴州50年建设事业杰出贡献者”奖章。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