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1月,自治区关工委举办“首届新疆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规格高、层次高、理论水平高,齐聚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有自治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区等20多家部门单位参与,累计收到170余篇征文,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少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陆续编发研讨会优秀征文与大家分享。
初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李志晖
2021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旨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这一重磅文件的出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
然而,要理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确保各方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昌吉市第七中学为例,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守好教育主阵地,做到主动育人不越位
创新德育载体。学校积极打造“三大步”励志教育全员育人导师制党建品牌,每学年开展一次励志班会课大赛,组织老师撰写励志班会课教案,定期组织学生写励志信、集体诵读励志信等方式实现思想互通、情感共鸣、道德互认。2023年组织励志班会1540场次,写励志信5170余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被激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阵地活力。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疆内首个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昌吉市青苹果之家,开设青春知识获取区、心灵互助区、培训体验区及艺术体验区四大区域,以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形式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生理、心理疏导。建立学生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畅通学生心态疏导、调节渠道。
提升核心素养。坚持一月一主题,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以“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原则实施美育教育,通过器乐、戏曲、歌舞、剪纸等展演、展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以仪式教育为契机,先后举办七年级建队仪式等活动12场次,注重学生全程参与,突出体验育人。强化新生国防教育,开展初一新生军训。此外,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充分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假日及周末活动。
注重教师培养。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注重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打造,通过专家讲座、班主任经验交流、班主任例会、主题班会大赛等形式,保障班主任以“新思维、新方法、新目标、新要求”指导工作,严于律己,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积极开展班主任集体备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的平台;举办教师素质拓展活动,让教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鼓励所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鼓励教师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家庭是教育的启蒙地,做到参与育人不缺位
组建家长学校,搭建家校共育有效平台。学校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出击,通过组建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助力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中。学校应精心策划,确保家长学校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涵盖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又涉及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通过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和沙龙,家长们可以近距离聆听专业解读,了解最新的家庭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水平。此外,家长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平台。
建立家长委员会,健全家校共育有效机制。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不仅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深化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家长委员会应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另一方面,家长委员会更要充分发挥其作为家长代言人的角色,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渠道。除此之外,家长委员会还应主动承担起组织各类亲子活动、社区服务项目的责任,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社会是教育的滋养地,做到辅助育人不让位
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主动将自身融入这一教育生态之中,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补充和支持。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可以开放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企业则可以依托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新知,了解社会,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更应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讲述教育故事,传播教育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然而,社会力量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也需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参与的度,做到辅助而不越位。这意味着社会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而不是盲目跟风、另起炉灶。同时,社会参与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节奏,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为孩子们保留一个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广阔天地。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要真正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深度协同与高效育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各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体制机制、育人理念、能力素养等多个维度上持续深耕、不懈努力。因此,我们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通过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合作、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创新育人的方式和方法等途径,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昌吉市第七中学)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