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典型经验>正文

培训班学习心得 | 情系红旗渠 精神永传承

发表时间:2025-07-16阅读次数:126

【编者按】

近日,自治区“五老”和关工委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圆满举行。此次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五老”和关工委系统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现编发学员代表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情系红旗渠  精神永传承


自治区关工委专家委思政教育组副组长

张斌

       为期五天的能力提升培训班落下帷幕,我心中充满不舍与感恩。五天的时光虽短,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专题讲座的深邃启迪,到纪念馆里的肃穆追思;从殷墟遗址的文明探源,到石板岩镇的精神洗礼;从纪录片中那撼人心魄的影像,到亲身体验千里“水长城”的壮阔……太行山麓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故事都如重锤敲击心扉,让我们在灵魂深处经历了一场红旗渠精神的庄严洗礼。


       一、追根溯源,于山河壮举中感悟精神伟力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大字熠熠生辉。陈晓萍教授鞭辟入里的解读,让我们明白这十六个字绝非抽象口号,而是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血肉之躯刻入巍巍太行的生命史诗。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简陋工具、一幅幅泛黄照片、一组组震撼数据(十年奋战,削平山头1250座,开凿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当纪录片《红旗渠》中那悬崖峭壁上凌空除险的惊险画面再现眼前,当《红旗渠精神永在》里耄耋修渠老人讲述“一锤一钎干革命”的豪情时,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那回荡在太行山谷的号子声,分明是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铮铮回响!


       这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的骨气。面对缺水的千年困境,林县人民不“等靠要”,毅然扛起钢钎铁锤,誓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精神的底色,是“艰苦创业”的韧劲。没有现代化机械,就用双手劈开太行山;口粮不足,就勒紧裤带奋战不息——十万大军十年苦斗,硬是在悬崖绝壁间凿出“人工天河”。这精神的纽带,是“团结协作”的伟力。一县之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紧紧跟随,形成了移山倒海的磅礴合力。这精神的升华,是“无私奉献”的高尚。无数建设者不计个人得失,甚至献出宝贵生命,只为后代子孙能喝上甘甜渠水。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二、映照当下,于时代课题中深省精神价值

       红旗渠精神穿越时空,其光芒在新时代愈发璀璨。李莉教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阐释,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支撑。杜光华教授关于作风建设的专题辅导,更如明镜高悬——红旗渠建设中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今天破除“四风”、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警醒我们:艰苦奋斗的传家宝永不能丢,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


       在安阳市关工委史馆、林州爱心妈妈关爱团等教育基地,红旗渠精神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董宝副主任讲述的安阳关工委发展史,正是一部在困境中开拓、在奉献中前行的奋斗史。林州“爱心妈妈”们以慈母之心,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她们身上闪耀的,正是新时代“无私奉献”的生动注脚!萧斌臣专家分享的“家校社共育”实践区经验启示我们:关心下一代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像当年修渠一样“团结协作”,汇聚育人合力。红旗渠研学成长营的实践探索则证明:唯有让青少年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在亲身体验中磨砺,才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化作“强国有我”的自觉担当。


       参观殷墟,探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走进石板岩,体味“谷文昌精神”与“扁担精神”的为民情怀。这些无不昭示:红旗渠精神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它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砥砺初心使命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三、躬身力行,于继往开来中践行精神传承

       太行山石可破,红旗渠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五老”和关工委干部,我们将把此次培训汲取的精神伟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澎湃动能:

做红旗渠精神的坚定“擎旗者”。以李莉、陈晓萍等教授讲授的理论为指引,深学细悟其时代内涵,自觉将其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我们将深入青少年群体,用红旗渠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用林州“爱心妈妈”等身边榜样,讲清楚奋斗的艰辛、团结的力量、奉献的价值,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做关心下一代事业的笃行“实干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作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挑战,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整合资源,拓展平台载体。借鉴“家校社共育”成功模式,强化“团结协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向发力。学习“扁担精神”服务群众的赤诚,深入基层,了解青少年所需所盼,像当年修渠人测量水线一样精准服务,像“爱心妈妈”关爱团那样无私奉献,为青少年成长铺路架桥。


       做优良作风的自觉“践行者”。时刻以红旗渠建设者“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实干精神鞭策自己,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准绳,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永葆“水不来,不回家”的韧劲与执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巍巍太行山作证,滔滔红旗渠长流。这次培训的结束,恰是我们传承践行红旗渠精神的新起点。我们将把太行风骨融入血脉,将渠水情怀注入灵魂,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旗帜高高擎起!让我们以此次学习为强大动力,在关心下一代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未来的崭新篇章!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