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三十载 银龄护蕾谱新篇
在天山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银发老者,他们退而不休、初心不改,用毕生积累的智慧与热忱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青少年正确方向,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五老”人员,在思想引领、权益保护、阵地建设、品牌培育等领域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之路,用行动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倾注了全部心血。
一、从理论灌输到浸润式教育的范式革新
一是铸魂工程构筑信仰之基。市关工委始终将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形成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特别是近年来组建的“五老”宣讲团,已成为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2023年遴选60名老干部组成宣讲团,开展“二十大精神进万家”等四大主题宣讲活动170场次,覆盖青少年2.12 万人次;2024年依托“天山松”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刘俊峰等“五老”以“文艺+宣讲”形式,通过传统戏曲、快板书等演绎方式,让理论宣讲变得“热气腾腾”。二是红色基因传承激活精神密码。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市关工委将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等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2023年启动第二届“青少年党史学习月”,组织2.1万名青少年打卡红色地标;2024年第三届“青少年党史学习月”创新推出“沉浸式艺术情景剧”,昌盛祥社区“五老”与青少年共同演绎“传承放光芒”剧目,让党史学习从“书本上”走到“舞台上”。“小小讲解员”培养工程结硕果,2023年培养165名小小讲解员,8人参加自治区大赛斩获二、三等奖;2024年推荐高兴同学参赛再获二等奖,这些“红色小使者”用童声讲述党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三是核心价值观培育浸润成长之路。从2017年“民族团结一家亲”捐赠活动,到2021年“学党史颂党恩”暑期活动,再到2024年“文润天山?童颂中华”经典诵读,市关工委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2023年天山区组织“诵读中华经典”活动68场,5.5万名学生参与;2024年经开区(头屯河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非遗传承人授课,让青少年在历史故事与非遗技艺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这种“理论+实践”“传统+现代”的育人模式,使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
二、从单一帮扶到体系化关护的格局构建
一是法治护航筑牢安全防线。市关工委将普法教育作为护蕾行动的核心抓手,2017年开展“杜绝校园暴力”讲座,2023年承办自治区“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培训班,70名“五老”骨干参训,同年联合10家单位推进“护蕾行动”,在米东区建立关护帮教基地;2024年在达坂城区成立8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站”,打通青少年保护“最后一公里”。更具创新性的是实践教学,2023年开展“法治进百校”宣讲5300场次、“我是小法官”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742场次;2024年举办检察开放日、少年手绘作品赛,打造“课间有法”小课堂,实现从“被动普法”到“主动用法”的转变。二是精准关爱照亮成长征程。市关工委对困境青少年的关爱呈现出从“物质帮扶”到“身心呵护”的升级态势。2017年为和田、喀什等地小学捐赠学习用品,2021年组织110名困难儿童参加“中华大家园”夏令营;2023年救助困境儿童166人,为15岁狂躁症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2024年经开区为50名困境青少年送“温暖助学包”,市关工委组织7800名青少年参加“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三是特殊群体关护彰显为民情怀。市关工委始终将特殊群体青少年作为重点关爱对象,2020年走访慰问狂躁症儿童,送上慰问金并进行心理干预;2021年“大手拉小手 留乌过年有温度”活动,18位老书法家书写春联800余副,让务工人员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2023年为盲人学校、十五中等学校开展扶贫助学,捐赠图书1.1万余册、资金8.7万余元。这些针对性举措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三、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体系完善
一是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矩阵。市关工委将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作为育人主阵地,2017年开始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截至2024年,已拥有市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等4个国家级“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毛泽民故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等2个自治区级“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红色教育矩阵。这些基地不仅是参观场所,更是实践课堂,2023年组织“游基地、学党史”活动,2024年开展红色基地研学实践,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教育。二是特色课堂搭建成长平台。2021年市关工委创新打造“关心下一代特色教育小课堂”,在12个社区以党史国史、民族团结等为主题开展活动;2023年依托小课堂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重点讲授监护职责;2024年天山区在15个社区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通过讲座、亲子活动等解决家长教育难题。这种“社区+教育”的模式,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410余场次,参与青少年6150余人。三是五老工作室激发银发活力。市关工委积极搭建“五老”发挥作用平台,2023年打造经开区(头屯河区)“佰贵调解工作室”、天山区“连心桥工作室”等10个特色工作室,截至目前,各类“五老”工作室数量从12个增长至36个,涵盖理论宣讲、基层治理、中医传承、文化体育、科技教育、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等领域。2024年通过工作室组织“五老”开展党史宣讲、关爱帮扶等公益活动261场。其中“佰贵调解工作室”在社区开展法治宣传30余场,惠及5300余人。这些工作室不仅是“五老”发挥余热的阵地,更是连接青少年的桥梁。
四、从分散活动到矩阵发展的质效提升
一是品牌体系构建协同格局。市关工委历经多年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矩阵。2023年之前打造了“关心下一代特色教育小课堂”“银发先锋”宣讲团等品牌;2024年创新推出以“银青共筑同心圆”为主品牌,“银青同行”“银青同声”“银晖护苗”为子品牌的体系。“银青同行”聚焦实践育人,2024年组织“老少重走红军路”活动,70名“小红军”沉浸式体验红军生活;“银青同声”强化思想引领,开展“讲述党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宣讲241场次;“银晖护苗”突出权益保护,推进“护蕾行动”走深走实。这种品牌化运作,实现了从“零散活动”到“系统推进”的跨越。二是品牌活动彰显育人实效。各品牌活动紧扣时代主题,2021年“中华大家园”夏令营连续十年获“优秀组织奖”;2023年“华夏之光”科技研学营组织7名师生赴京研学,青少年合唱节目获CCTV中秋晚会最佳节目奖;2024年“在灿烂阳光下”声乐展演,300余名青少年与“五老”共颂祖国。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家国情怀。三是品牌影响辐射社会各界。市关工委品牌建设已从单一部门推动转向社会协同参与,2017年联合中华环保基金会开展“涓流计划”,为学校安装净水设备;2023年与博峰小兵公益团队开展爱心助学;2024年配合自治区关工委完成顾秀莲主任调研工作,《打造“五老”工作室,汇聚银色力量,护航新苗成长》作为经验典型在全国部分城市座谈会交流。这种“关工委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极大拓展了工作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关工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青少年需求,健全协同机制,构建全域育人新格局;夯实基层基础,激发组织体系新活力;深化品牌建设,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多元成长新需求。团结带领广大“五老”人员,用银发力量托起朝阳希望,用赤诚之心铸就育人丰碑,继续书写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