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库尔班·吐鲁木:爱党模范
库尔班·吐鲁木(1883-1975),维吾尔族,新疆于田县人。生前曾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委员、和田地区革委会委员、中共于田县委委员、于田县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家风解读:库尔班·吐鲁木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和平解放,库尔班·吐鲁木获得了新生。他多次萌发要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心愿,也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库尔班·吐鲁木听从党的号召,参加互助组,加入合作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2016年底,库尔班·吐鲁木的女儿、年近90岁的托乎提汗·库尔班,让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代笔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于田各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2017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托乎提汗·库尔班回信,嘱咐他们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
2.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慈母仁心爱国爱家
阿尼帕·阿力马洪(1939年生),女,维吾尔族,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食品加工厂退休工人。
家风解读:生活在新疆青河县青河镇的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的9个孩子,夫妇俩把不同民族的19个儿女的心凝聚在一起,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有6个民族,是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几十年来,阿尼帕夫妇始终以高尚的品德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帮助牧区的贫困妇女住院,帮助失学女童就学,为牧区的困难群众无偿提供吃住。在阿尼帕的言传身教下,如今,子女们也都乐善好施,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2016年,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
3.魏德友家庭:我为祖国守边防
魏德友(1940年生),男,山东沂水人,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兵团精神的代表。
家风解读:自1964年起,魏德友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把家安在边境线上,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52年的守边生涯,他巡边总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劝返临界人员上千人,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对魏德友而言,家和国不可分割,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已融入他的血液。2017年,女儿魏萍从父亲手中接过马鞭,与父亲一起放牧巡边,成为扎根草原的新一代护边员。2016年,魏德友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
4.布茹玛汗·毛勒朵:用“中国石”诠释爱国情
布茹玛汗·毛勒朵(1942年生),女,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人。58载,她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线。那些刻着“中国”二字的石头,是她心中永远的界碑。58载,她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线上巡边护边,从花样年华的少女,到古稀之年的老人,用满腔的爱国之情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守边事业。对于布茹玛汗而言,热爱祖国、守卫边疆是她一生的爱好,并成为家风得以传承。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一家人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2019年,布茹玛汗·毛勒朵若“人民楷模”荣誉称号。
5.丁朝霞家庭:超越亲情和民族的母爱
丁朝霞(1955年生),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和天山区智协主席。
家风解读:不是亲生母亲,丁朝霞却用34年的时间,将孩子培养成了特奥会冠军;不是亲生母亲,却走南跑北,带孩子求医看病;不是亲生母亲,却用爱与责任,陪伴孩子一路成长;30多年来,她放弃了自身生育权利,只为呵护和抚养一位被遗弃的残障维吾尔族男婴长大,为他撑起成长的天空。2014年开始,丁朝霞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快乐小屋”。目前,这里有20多个孩子,全部都是智力障碍者,最大的27岁,最小的18岁,当记者问到照顾这些孩子们累不累时,丁朝霞笑着说:“咋不累,但是看着自己儿子都能好起来,这些孩子们让我觉得自己身上也沉甸甸的,还是得坚持下去。”2018年,丁朝霞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
6.吴秀芳:用无私大爱温暖他人
吴秀芳(1956年生),女,锡伯族,中共党员,伊犁州察县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报社退休职工。
家风解读:20多年来,她用伟大的母爱抚养了8个孩子长大成人,其中只有2个是她亲生的,还有6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汉族儿女。20多年来,她无私资助了21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用心血和爱心诠释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情怀,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虽然整日为生计奔波,可吴秀芳从来没有放松过孩子们的学习。“我经常给娃娃们说,父母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你们一定要争气。”她说。如今,吴秀芳和丈夫国新年纪大了,但依然坚持养牛、卖牛奶,他们希望能靠劳动所得,帮助更多的人,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把爱心传递下去。2020年,吴秀芳家庭荣获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7.库尔班·尼亚孜家庭: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库尔班·尼亚孜(1964年生),男,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人。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校长,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家风解读: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不顾家人反对,投资60万元创办了新疆第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20年来,他在祖国边疆地区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用教育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在这背后,是妻子阿依吐尔逊·阿皮孜的默默付出、支持与鼓励。“他一心办学,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就辞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让他没有后顾之忧。”阿依吐尔逊·阿皮孜说。在妻子的支持下,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为近100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多次为没钱治病的困难群众送去慰问品。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库尔班·尼亚孜带头捐款1万元,并动员全校师生募捐,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在他们心里种下善良的种子。2020年,库尔班·尼亚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8.苏巘家庭:用爱守护“国”与“家”
苏巘,男,汉族,解放军驻和田某部队的标兵连长,妻子戴娜,维吾尔族,和田地区公安局干警,他们的结合,是军警合作与民族团结的先进典范。
家风解读:苏巘夫妇俩相濡以沫,生活中彼此理解,工作上互相支持,不但没有因为工作影响家庭,而且不断筑牢爱情基础,做到了生活上同舟共济,工作上比翼齐飞,各自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苏巘说:“作为一个多民族家庭,最需要的是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他和妻子相约,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传承好家风,把甜美的爱情和事业进行到底,用爱守护国与家。”2016年,苏巘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
9.拉齐尼·巴依卡家庭:帕米尔高原的“雄鹰”
拉齐尼·巴依卡(1979-2021),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曾任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
家风解读:拉齐尼·巴依卡成长在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家庭,自祖父毛遂自荐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起,爱国护国、戍卫边疆的情怀,以善为本、真诚待人的家风就在这个普通的塔吉克族牧民家中代代传承。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称号。
10.加米哈·达吾来提家庭: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加米哈·达吾来提(1987年生),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文旅局干部。
家风解读:加米哈·达吾来提家庭是民族团结的忠实践行者。加米哈·达吾来提夫妻所居住的小区聚集了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被称为“石榴籽家园”。每到春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或是谁家有喜庆活动,大家都会邀请加米哈·达吾来提弹唱助兴。作为阿勒泰地区的著名阿肯,20多年来,加米哈·达吾来提和丈夫下村入户,
用阿肯弹唱的方式,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加米哈·达吾来提和丈夫赴基层开展义务宣讲活动800余场次,受益50余万人次,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家庭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加米哈·达吾来提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
11.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家庭:世代护边赤诚忠心献边防
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1981年生),男,柯尔克孜族,中共党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防支队乌恰县膘尔托阔依边防派出所护边员。
家风解读:作为柯尔克孜族的后裔,从1975年父亲那辈开始,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的家族世代护边、巡边,从未间断。“我们民族有一句谚语,大马的脚印,小马跟着走。”他说,这句话也是哥哥给他最后的嘱托。2006年,接过父亲接力棒成为护边员的哥哥重病,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护边员的职责。巡边11年里,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累计走了3万余公里。先后协助边防派出所抓获、堵截暴恐分子4人,劝返无证抵边作业人员数百名。他和妻子都是护边员,结婚15年来,二人共同戍边卫国,一起孝敬老人、教育子女,相扶相持,相亲相爱,是村民眼里的模范夫妻,也是边境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23年,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
12.马新华家庭: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
马新华(1964年生),女,回族,中共党员,新疆塔城额敏人。
家风解读:马新华的家庭由三个民族组成,是一个温馨和睦的民族团结家庭。马新华自己是回族,丈夫米吉提是维吾尔族,儿子加吾兰是一名复转军人,在额敏县城镇滨河社区工作。她的家中还赡养着一位年近七旬的汉族孤寡老人。在生活中,马新华和丈夫称老人“爸爸”,孩子叫老人“爷爷”,家里做饭时,尽量合着老人的口味,变着花样让老人吃得可口,老人逢人就讲,马新华是我的亲闺女。2019年,马新华家庭荣获自治区“最美家庭”。
13.瓦里家庭:播撒爱的种子
瓦里(1952生),女,蒙古族,新疆博乐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顾里木图街道青河社区居民。
家风解读:70多岁的蒙古族老人瓦里育有5个儿女,是幸福温暖的六口之家。1986年瓦里的丈夫去世后,她历经艰辛、从未退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子女做出榜样。瓦里的大儿子在大学期间,学校准备给他提供助学金,他却说:“有的同学比我更困难,请老师把助学金给比我更需要的同学。”从2006年开始,老人先后收养了3名汉族孤儿,将他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养育长大、上学就读。因为爱和孝顺,瓦里晚年生活过得安定幸福。邻居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瓦里妈妈”。2022年,瓦里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
14.赵国萍家庭:忠诚献给党
赵国萍(1953年生),女,锡伯族,中共党员,曾是西藏阿里军分区第一批进藏女兵,昌吉回族自治州退役军人事务局退休干部。
家风解读:1978年,同在昆仑山脚下野战医院工作的王兴明、赵国萍两人相识相爱组成了家庭,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们彼此相守、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雪域高原,在保家卫国、医疗救护、守边驻防中,做出了一个军人应有的贡献。退休后,赵国萍发挥余热,秉持着“将阿里精神讲好,将阿里精神传承好”的信念,积极参加宣讲,向各族群众讲述她
在雪域高原上的动人故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处于关键时刻时,她主动打电话要求捐款,并在海南小区申请志愿服务,在急难险重时刻发挥了共产党员模范先锋作用。2022年,赵国萍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
15.玛依拉木·塔西家庭:妇女姐妹的榜样
玛依拉木·塔西(1969年生),女,塔塔尔族,伊犁州新源县人。伊犁州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苏村妇联执委。
家风解读:玛依拉木·塔西在喀拉苏村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她家的小院干净整洁、生机勃勃,田园气息十足。2016年,玛依拉木·塔西被推选为新源县喀拉苏村妇联执委委员,她全心全意为街坊邻居服务,用自家微薄的收入帮助过身边的困难妇女和家庭,还组织邻居们为因病致贫的家庭捐款捐物。她向群众积极宣传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带领当地妇女发展庭院经济,引导21名妇女创业就业。在玛依拉木·塔西看来,美丽庭院、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2022年,玛依拉木·塔西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
16.熊震家庭:蓝焰伉俪
熊震(1989年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新疆克拉玛依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龙腾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
家风解读:熊震和妻子徐舒敏都在消防队伍工作,夫妻两被大家称为“蓝焰伉俪”。熊震的父亲也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老消防”。消防员生涯中,熊震参与处置各类灾情险情1200余起,营救被困群众150余人,多次被表彰。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同样是消防员的徐舒敏并结婚。夫妻俩虽同在一座城市,同属一个系统,却因工作岗位分工不同,相隔近100公里,聚少离多。说起妻子,熊震总是滔滔不绝:“我媳妇也是‘文’能讲解、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武’能代表支队参加比武竞赛。”他说,家里最好的状态便是相互支持,共同奋斗,在父母守护了一生的热土上,他们夫妻二人继续做好人民的守护者。2022年,熊震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
17.哈力克·买买提家庭:心怀团结与爱
哈力克·买买提(1958年生),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人。
家风解读:家住托克逊县银泉社区的哈力克·买买提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是一个羊肉店老板,是喜欢给部队送慰问品的哈力克大叔,还是个孤儿的父亲。多年来,他伸张正义维护社区稳定、悉心照顾抚养孤儿陶辉、热心助人促进邻里和睦,用超越血脉、超越民族的真情大爱温暖着社区每个家庭。这份团结与爱的家风,正是哈力克想留给孩子们的。在耳濡目染下,心怀团结与爱的孩子们,也为哈力克赢得了好口碑。前几年,甘肃省定西市两县交界处地震。哈力克想尽自己一份力,向灾区捐些钱,孩子们知道后,纷纷出钱支持父亲。哈力克欣慰地表示,钱虽然不多,但是孩子们有这份心十分可贵。2022年,哈力克·买买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
18.阿依夏木·扎依提家庭:文化润疆沁人心
阿依夏木·扎依提(1953年生),女,维吾尔族,新疆哈密人。哈密市伊州区西山乡塔拉提村农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民间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家风解读:阿依夏木·扎依提作为哈密市维吾尔族刺绣技艺传承人,她长年潜心钻研挖掘,积极探索创作具有红色记忆和民族特色的刺绣作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的家风家教中,用“小家传大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姐妹和家庭,努力传承爱国爱疆、民族团结、勤劳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时时提醒教育自己的后代,用维护民族团结的誓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将向上向善向美的家风代代传承,完美地诠释“所有的民族合起来是一棵大树”的家国情怀,也实现了从“小家”到“大家”的正能量传递。2020年,阿依夏木·扎依提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
19.张洪学家庭:民族团结一家亲
张洪学(1973年生),男,土家族,中共党员,伊宁市解放路街道党工委干部,妻子段金秀是伊宁市北苑新区社区职工。
张洪学和妻子段金秀夫妇孝敬老人、关爱孩子,一家人生活和睦幸福。夫妻两还把家庭的关爱延伸到结对亲戚努尔夏提·依布拉音的5口之家。帮助亲戚申请到“居改商”和营业执照,利用临街的一间房子作为商铺,售卖各类百货和蔬菜、水果等,让原本是家庭妇女的女主人不仅做起了“小老板”,实现了增收致富,还能兼顾照料3个孩子。每到春节、古尔邦节,两家人都会互赠礼物并聚在一起共度佳节。2020年,张洪学家庭荣获自治区“最美家庭”。
20.焦潺子家庭:“红色引擎”奏响文明素质三部曲
焦潺子(1980年生),女,俄罗斯族,中共党员,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文化馆馆长。
焦潺子是镇里人尽皆知的文艺“战士”,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百日广场文化”等活动1300余场次,培育了8支成熟的业余文艺团队,把“听党话、感党恩、颂党情”唱到农牧民群众心坎里。她的丈夫王晓辉是一名默默坚守维稳一线的公安战士。夫妻两人是乡间邻里称颂的民族团结家庭。工作中,两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是各自单位的骨干。生活中夫妻恩爱,孝敬老人,教养女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宣言。2019年,焦潺子家庭荣获自治区“最美家庭”。
21.齐玉萍家庭:用平凡生活诠释家与爱的真谛
齐玉萍(1971年生),女,达斡尔族,中共党员,塔城地区塔城市二工镇中心学校副校长。
齐玉萍与丈夫刘拥军结婚二十多年,一直与公婆一起生活,是一个和睦温馨的五口之家。照顾老人,夫妻两齐心协力、任劳任怨;辅导孩子,夫妻两统一思想,既教孩子知识又教孩子做人。作为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者,齐玉萍挖掘各类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想尽一切办法促使数百名农民工子女与爱心人士成功结对,获得多种方式的帮助和资助。2019年,齐玉萍家庭荣获自治区“最美家庭”。
22.马秀红家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
马秀红(1968年生),女,东乡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达勒特镇哈日莫墩前村村民。
马秀红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她一边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一边热心助人,常常为邻居家的事和村里的事忙前跑后。她的丈夫马文敬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夫妻两相互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平等互助的家风。一家人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村委会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目标。坚决抵制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勇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大力宣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在马秀红夫妇的支持下,儿子马健娶了个汉族媳妇,在村里办了热闹婚礼,收到全村人的祝福。马秀红深情地说:“东乡族与汉族通婚,见证的是各民族文化的相融,孩子们相爱就是最大的幸福。”2019年,马秀红家庭荣获自治区“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