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范传世
1.孔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核心即“仁”学:包括了孔子的“修身”思想、“慎独”思想和“为政以德”思想等。孔子强调以人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爱护。在孔子看来,家和国是统一的,孝和忠是统一的,从政与施教合而不分。以“孝”促“忠”,以家庭伦理构建政治秩序,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同时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厚植“践行忠孝,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后世围绕《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阐发创作的《弟子规》,成为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启蒙教材。
2.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诸葛亮二姐之子叫庞涣,也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家书简练谨严,意蕴深刻,反映了诸葛亮对人生深邃的哲理思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颜之推: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字介,出身于官僚世家,学有家传。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专书。颜之推一生宦海沉浮,历任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颇深。颜之推鄙视士族的腐化无能,教育子孙要“少欲而足”,以技能立世。《颜氏家训》对其后代影响深远。颜氏后人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之才,如唐朝注解《汉书》的颜师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至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可见《颜氏家训》效用彰著。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字希文,历仕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为朝廷所倚重。范仲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他一生忧国忧民,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亲定家训族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范仲淹深知“君子学而知其仕也,必渐而成德,然后有位焉”,因此他经常劝谕子侄及后辈们奋发学习,如他曾在家书中嘱咐“二郎、三郎并劝修学,日立功课,彼中儿男,切须令苦学,勿使因循。须候有事业成人,方与恩泽文字”,并四处为他们物色名师。在他的教导下,四个儿子各得其所,皆有所长,退则撰文作诗,进则为国谋事。
5.包拯: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其任监察御史时,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立有家训,意在告诫子孙:做官的人中,凡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都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家墓中。不听从我的意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包拯刻此家训于石碑上,竖立于堂屋东壁,借以告诫后世。包氏子孙一直恪守家训,为官清廉。据史料记载,包公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6.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家风源于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的“扶危济困”,继承了父亲苏洵的“诗书传家”“志存高远”。苏洵对孩子们十分严格,在家时对功课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会严厉催促。母亲程氏知书明理,善学善教,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导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苏轼小小年纪便饱读诗书,见识不凡,胸怀天下,早早立下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远大志向。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苏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三苏好家风代代传习。
7.司马光:俭能立名成业,侈必堕落自败
司马光,原字公实,后改君实。经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神宗朝编就《资治通鉴》,影响后世已近千年。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光深知帝王官吏的奢华俭素对社会风尚影响很大,因此毕生主张“以俭素为美”。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行胜于言,司马光家风的形成,很大程度源自身教。“修齐治平”四字,司马光践履得十分到位。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能立名成业,侈必堕落自败”,并视为“大贤之深谋远虑”。因此在身教同时,非常重视言教。《训俭示康》一文,就是司马光专门教诲其子司马康的。由于身教言教并重,其家族后人也都以贤德立身,将司马光家风发扬光大,使司马光家风传世近千年。
《训俭示康》: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8.袁采: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袁采,南宋进士,为人才德俱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如话家常,故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厚于责己而薄责人”等等,体现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9.朱用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一生教授乡里,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愠恤”“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10.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字元抚,一生为官三十载,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其主张严禁鸦片,并留下名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在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中,他始终不忘教诲子女。林则徐的子孙今已至第九代,后辈们牢记祖训“破荡败业非子孙”,故子孙无论居国内,或侨居海外,多能勤奋上进、克己奉公、诚意待人、忠于职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呈现出的崇高人格,教育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鸷无益。
二、教子故事
1.孟母教子
小时候的孟轲对学习不感兴趣,非常贪玩。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小孟轲回答:“为了自己。”孟母拿起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割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成大事。如果小时候就荒废了学业,将来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你既然不想好好学习,我整天辛辛苦苦地织布干什么?”孟轲听后惭愧不已,此后每天勤学苦读,终于成为天下名儒。
2.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齐相田稷的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田稷任职三年后回家省亲,探望老母。他将在任上得到的两千两黄金送给母亲,以表孝敬。田母见财物如此之多,便问:“你哪来这么多钱?”田稷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田母当即说:“你为官三年不吃不喝吗?做官讲究清正廉洁,你如此贪赃受贿,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你快把这些财物都拿走!”田稷大为惭愧,之后上报朝廷,主动请罪。齐王深感田母贤德,免了田稷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并将黄金赏赐给了田母。
3.封坛退鲊
东晋名将陶侃之母公私分明、礼义为先。陶侃少时曾任浔阳县吏,监管渔业。一日,陶侃下属送给其一坛腌鱼,孝顺的陶侃马上想到一生贫居乡间的老母亲,便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附信一封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回信后,自知有违母训,愧疚万分。此后一生遵循母亲教导,为官公正,清白做人。
4.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他的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时便跟着父亲学习书法。有一天,献之向父亲请教写字的秘诀。王羲之打开窗户,指着院子里十八口大水缸和窗下一堆磨秃的笔杆说:“等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墨水用光了,磨光的笔杆也堆成这样高,窍门就找到了。”同时也给献之讲起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鼓励他勤学苦练。自此,献之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刻苦练习,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5.太祖训女
宋太祖赵匡胤,躬行节俭,不但严格要求文武百官,对自己的子女也十分苛刻。一次,永庆公主穿着一件贴绣铺翠的华丽短袄入宫,赵匡胤看见后对公主说:“你以后不要再穿这样的衣服了。皇家身穿这样的衣服,必然会引起宫里宫外许多人的效仿,翠羽的价格就会被人为抬高,百姓都会争相从中牟利。如此一来,大家都不会去种田了,妨碍生产的风气日渐滋生,而这一切都是因你而起。你的生活条件已经很优越了,应当懂得珍惜,怎么能够带头大搞奢侈之风呢?”永庆公主知错自愧,自此不再穿着华贵的服饰了。
6.寒窗课子
宋朝宰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织布度日。当寇准考中进士时,寇母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刘妈说:“日后寇准做官,如果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生日,大摆筵席。刘妈认为此举不妥,便把画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再三拜读,泪如泉涌,当即撤去寿宴,辞退所有寿礼,从此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著名贤相。
7.画荻教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郑氏身上。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上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幼小的欧阳修跟着母亲,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一丝不苟。在母亲教育下,欧阳修很快爱上了诗书,很小时就能过目成诵,终成一代文学巨匠。
8.岳母刺字
南宋时期,岳飞投军。母亲在他背上刺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以警示其一生精忠为国。 岳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始终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保卫国家,成为一名千古流芳的民族英雄。
9.折箭教子
古时候,蒙古族的一位母亲为教育孩子们要团结,取出五支箭,用皮绳捆在一起,让兄弟五人依次折。孩子们使足了力气,谁也未能把箭折断。母亲接着把五支箭分开,一人一支,兄弟几个轻易地就把箭折断了。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单箭容易折,孤树不挡风;兄弟能齐心,力量大无穷!”
10.退袄责子
明朝邝子辅一生清廉,家风整肃。儿子邝野任陕西按察副使时,擅自拿官家的皮袄送给父亲。邝子辅得知实情后,非常生气,当即写信批评儿子,指出这是假公济私,穿这样的衣服,其会终生不安,并责令邝野退还了皮袄。后来,身为兵部尚书的邝野为训勉晚辈写下了“勖尔治家业,惟勤乃有益”“勖尔处乡邦,谦恭最为贵。勿生贪刻心,勿倚宦豪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