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五老风采>正文

吾哈斯·苏来曼:巴尔鲁克山下的白衣天使

发表时间:2025-04-29阅读次数:116

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巴尔鲁克山下,时常能看见牧业医院医生吾哈斯·苏来曼背着药箱、骑上马儿奔向远方的疾驰身影。从青春小伙到霜染白发?,这位马背上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巴尔鲁克山下百姓的健康。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自治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975年,吾哈斯·苏来曼毕业分配时,原本可以选择留在条件更优越的县城工作,而他却选择到最偏远的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和库鲁斯台牧场的流动医疗点。“我从小生活在牧区,熟悉牧区情况,更了解牧民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我要在牧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这份初心,吾哈斯·苏来曼一坚守就是40多年,他跑遍周边的偏远牧区,先后巡诊10万余人次,拯救危重病人9000多人次,为牧民接生3200余人,挽救180余名难产婴儿的生命。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患病牧民,他总是慷慨解囊,累计为患者垫付医药费6万余元。

吾哈斯·苏来曼常说:“我愿意做一块煤,燃烧自己,温暖别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6年3月18日夜晚,库鲁斯台草原大雪纷飞,积雪封锁了道路,孕妇夏拉帕提·屯哈孜即将临产,羊水已经破了三天,孩子还没生出来。正在绝望之时,吾哈斯·苏来曼抱着药箱,在狂风暴雪中走进毡房对产妇施行急救助产,婴儿出生了,却没有哭声,也感觉不到呼吸。凭着多年的接生经验,吾哈斯·苏来曼断定婴儿是因残留物堵塞口腔导致的暂时窒息。救人要紧,他顾不得婴儿满身的血污,一口、两口、三口……当他铆足力气吸完婴儿口腔内第五口残留物时,只听“哇”的一声,婴儿终于哭了出来。顿时,毡房里的紧张气氛一扫而光,可他却累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为了感谢吾哈斯·苏来曼的救命之恩,被接生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脐带爸爸”。

1993年3月,汉族青年杨占林在山上迷了路,又冷又饿昏倒在路边。正巧被巡诊的吾哈斯·苏来曼碰到,他急忙把杨占林运到医疗点进行抢救。当时杨占林双脚被冻坏,经吾哈斯·苏来曼治疗一周后病情得到好转,知道杨占林治病缺少费用,吾哈斯·苏来曼又为他垫付了医药费……这样的事例在吾哈斯·苏来曼身上数不胜数。牧民们常说,草原上的花儿有多少,吾哈斯·苏来曼医生做的好事就有多少。

2015年4月,在医疗战线工作了40多年的吾哈斯·苏来曼光荣退休。“退休只是岗位改变了,服务群众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他在退休仪式上说的一句话。退休后,他牵头成立“健康义诊志愿服务队”,常年到牧区为群众开展免费义诊。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看病,2019年5月,哈拉布拉镇加依勒玛街社区建立了“吾哈斯健康服务室”,每周一、三、五,吾哈斯·苏来曼都会在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方便了各族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就近就医。

退休后的吾哈斯·苏来曼还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作为裕民县关工委班子成员,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进社区、进校园,为青少年们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群众取得的巨大成就,用切身感受讲述家乡变化、赞颂新时代,教育引导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2021年8月,为了宣传吾哈斯·苏来曼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引导各族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裕民县委把他家打造成“吾哈斯·苏来曼小院”,并命名为裕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这个小院又被命名为自治区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近年来,累计接待疆内外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2.2万人次。

初心不改,余晖闪耀。吾哈斯·苏来曼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却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始终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辛勤的付出,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赵兴成)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