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纺织行业,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巾帼实干家——黄建香。原本已经退休的她,临危受命,从温婉秀丽的江南水乡奔赴遥远广袤的西北大地,受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的委派,负责新疆中泰震纶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创新工作,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降本增效,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
黄建香(右)指导青年员工精益求精,提高产品质量。
新疆中泰震纶纺织有限公司(原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位于库尔勒市,2014年10月成立,项目总投资40亿元,拥有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是国内纺纱形式最为齐全的大规模粘胶及混纺纱线纺纱企业之一。2020年,企业受疫情影响,纱线销量急剧下降,库存大幅增加,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了40多年的黄建香,深知要拯救企业于水火之中,节能增效、技术创新是关键。“一个纺织企业的兴衰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作为公司总经理,我将全力以赴,尽己所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黄建香掷地有声。
黄建香走马上任后,深入企业一线,分析查找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问题难点,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提高车速,充分发挥机台运转效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品种结构,逐步提升产能,弥补欠产;通过制定瞬时断头、瞬时红灯率交接班记录表,加大对各车间高峰机台的攻关力度,对不同车间同一品种、同一车间相同品种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具体问题,规范设备处各工段揩车检修工作流程和标准;通过做好品种翻改工作,减少改纺造成的产量损失,运转班采取值班长、落纱工、挡车工分批就餐的方式,随时保证机台有人看护,提高处理机台红灯的效率,从而提升产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黄建香组建纺纱各类问题攻关组,主攻研究纺织新品,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重点攻克了9号车间机械波、粗纱机罗拉断裂造成疵品纱、涡流纺切疵高、自络小机粘接失误率高等难题,破解了一直困扰企业的A8气流纺毛羽长的难题。对环纺细纱30s竹节纱,将原车速从14300提至15000,日产量较以往提高2吨多。同时,对环锭粗纱工序试行粗纱整体换条,机前断头明显减少,对4个环锭纺车间全面推行整体换条,大大减少了因包卷不良造成的粗纱断头,避免了在细纱引起的单纱和空锭。根据客户订单合理安排改纺,改纺期间不允许大幅降低车速,改纺后根据车况,及时恢复正常车速;对新上机的专件达到磨合期后,主动提高车速以增加产能。
纺织行业是用电大户,严格控制成本至关重要,必须抓细、抓好、抓实每个环节。黄建香从抓安全、强管理、降成本、控运维、提产量、增效益等方面入手,严格把控物料采购关、使用点、消耗端,有效降低了包装物、机配件的采购费用、库存及消耗。通过调整设备揩车周期、制定皮辊倒换方法、推行粗纱集体换条、实行修旧利废、抓好半制品管理等举措,制定降本增效措施34项。对细纱机吸棉风机进行节能改造,仅用4个月收回成本,每年节约电费110万元。协调厂家免费升级改造纺杯马达控制板,节省维修费用80万元。加装变频器改造节约电费90万元,安装节能灯管节约电费8万元。进一步优化岗位,从1239人优化至目前的1185人,节约用工成本95万元。推进降库减费,采用少量多次的采购方式,把好各类物资的申报审批关,对库房现有的包装料、机物料进行整理归类,及时清库降库。包装物库存从年初的192万元降至133万元,机物料库存从年初的875万元降至708万元,盘活资金226万元。
在创新纱线新品种方面,黄建香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不断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她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大胆创新,通过改进操作方法、生产工艺,优化原料选配等途径,全面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23年以来,公司成功研发涡流纺纯涤纶、涤黏混纺80/20、气流纺涤黏混纺80/20等一系列混纺产品,填补了疆内市场混纺纱的空白,优化了市场产品结构,成功将涤纶短纤在疆内就地转化,开创新疆纱线产业的崭新篇章。近三年,企业纳税金额三千余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黄建香荣获开发建设巴州奖章。(苏子华)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