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关工之窗>典型经验>正文

发挥边境红色资源优势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表时间:2025-01-14阅读次数:113





【编者按】

近期,自治区关工委举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青少年‘五个认同’”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共收到267份经验交流材料,全面展现了全区关工委系统和社会各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和工作成效。即日起,“新疆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栏,陆续编发参会单位或个人的典型经验与大家分享。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位于祖国版图的西北角,距离中哈边境线只有100多米,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萨尔乌楞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发挥“党建+”联动效应,通过打造戍边文化,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特色旅游,精准支持帮扶,呈现出乡村美、人心齐、产业旺的良好发展局面。

“党建+戍边文化”传承最美家风。依托会晤站、国门、龙珠山隧道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戍边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卷和老一辈护边员们守国戍边的先进事迹,向广大青少年传递世世代代坚守初心、忠诚奉献、爱国戍边的家风家训。依托“石榴籽”服务站,不定期组织开展家风故事分享会,通过讲好传播好优秀护边员的红色家风故事,培养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爱国爱疆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移风易俗、邻里互助、民族团结、清正廉洁等方面选树“最美家庭”,弘扬传统美德和优良的家风家教。

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34年无怨无悔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累计巡逻26万余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11倍多,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地区级优秀护边员和阿勒泰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4年6月,马合沙提·斯拉木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家访点,通过与青少年聊家常、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代代护边员守边戍边的感人故事,把忠诚、坚守、奉献的守边戍边精神深深根植在青少年心中。

“党建+红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立足本地红色资源优势,秉承“把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发挥好,把美丽的家园建设好”的理念,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课程体系》,打造《中哈边境第一村的坚守》《戍边馆里的回望》等精品课程,推行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现场教学、科普教学等7种教学模式,细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2024年,分层分类分批承接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等活动2800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在家庭教育方面,深入推进地区级家庭教育服务站建设,常态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等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家庭教育宣传周、国际禁毒日等节日节点,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宣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党建+支持帮扶”助力村民共同富裕。搭乘边境游日渐火热的东风,科学谋划“农牧托底、转移增收、旅游致富”发展思路,探索“党建+戍边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听戍边人讲戍边故事、在边境线上骑马巡边、手工制作戍边马鞭”等一系列沉浸式戍边研学游新业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依托“五老”宣讲队进行面对面宣讲,帮助各族群众尤其是返乡青年了解就业创业新政策,在政策红利下选择适合发展的致富途径自主创业,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组织开展刺绣、烹饪、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发展旅游经济的就业创业技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边境旅游的发展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和全国各地游客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渐深入人心。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