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网站首页>家教指导>正文

朱永新:没有“好关系”,就没有“好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这7个幸福锦囊

发表时间:2024-05-10阅读次数:120

没有“好关系”,就没有“好教育”

      美好的教育实践和正确的教育理念、理论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合作对话”的关键,我理解就是“关系”的建设,“关系”是教育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一直说没有“好关系”就没有“好教育”,有了“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合作对话”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良好关系,尤其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这种合作远远不限于师生关系,对话也不限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涉及到多种对话,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包括家校合作之间的对话、师生关系的对话、生生关系的对话等。我一直认为“生生关系”同样重要。

      有研究发现,在青春期,尤其是在初中这个阶段,伙伴关系是决定这个孩子是不是有存在感、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阶段。现在整个的学习理论也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以项目研究为主体的新的角度。

     马斯克办的学校没有课堂教学,完全就是项目学习,在项目学习的基础上“生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同学们要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探索。

      在家校合作的关系上,怎么提升父母、家长的教育素养是教育发展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远远不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到学校来之前行为特征、认知风格、行为习惯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即使上学以后他大部分的生活空间还是在家庭。

     所以在家庭里面怎么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这其实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而且必须要努力促进,使之更好的。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无济于事。我注意到,在“理想教育文化”里面,也已经关注到了理想家庭文化的建设,今后对这一块的研究和推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这7个幸福锦囊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会用嘴巴教育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

     希望孩子阅读,他们自己先拿起书;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先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孩子善良,他们先乐于助人。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更优秀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



体应该怎么做呢?

      1.陪伴:父母再忙也要想办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父母经常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

      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

      一个父亲是当地很著名的企业家,很忙,不是请人家吃饭,就是人家请他吃饭,跟自己的女儿没有很多接触。

      孩子上了小学后,因为参加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会定期给孩子父母亲写信,每周一封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是母亲读,父亲也要读。

      这个父亲5年里和孩子一起读了184本书。他说一开始没感觉,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阅读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开始主动拒绝应酬,跟孩子一起读书。

      他说:“这5年里,孩子上了小学,我上了大学。”后来他跟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而媒介就是书。

      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哪怕时间很紧张,哪怕做做样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

      2.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

      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

      此外,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3.习惯: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

      比如,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

      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空间:帮助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

      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5.尊重:尊重孩子及他当下的生活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6.品格:品德、品格,影响孩子终生发展

      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

      7.相信: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赏识带来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让我们无限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