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问向实验室联合发布《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该报告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出,焦虑问题在爸爸中更为普遍。
本次《蓝皮书》采集了超过百万家庭数据,提出家庭养育环境是良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蓝皮书》还为我们揭示了哪些家庭教育的现状?破解家庭教育困境的方法有哪些?赶快来看看!
《蓝皮书》解读: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六大现象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的现状如何?
中国家长在为孩子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在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提供情感以及物质上的支持,以及建立对孩子合理的成长和学业期望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有近75%的家长更倾向直接用行动和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同时,也有超过65%的家长表现出了他们的开明。
传统的高压式养育方式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吗?
数据表明,尽管很多家长认同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而这种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行动上。约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存在焦虑,60%的家长时刻担心孩子可能会发生意外,更有45%的家长可能会因忧虑而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活动。
传统的爸爸妈妈谁在育儿方面更焦虑
数据显示,比起妈妈们,焦虑问题在爸爸们中更为普遍。有70%的爸爸出现了相关的焦虑问题,而妈妈们的比例则为55%。男孩家长的焦虑度普遍高于女孩家长,比例分别是64%和55%。
除性别影响之外,学段变化会给家长及孩子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吗?
数据显示,在初中阶段,家长中出现焦虑问题的比例高达64%,高于其他学段的平均水平。同时,家长在焦虑的驱动下,更有可能在行为上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有50%的初中生家长陷入这一行为模式,同样高于其他学段的平均水平。
小学到高中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什么时间最为关键?
小学阶段,是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并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数据明确表明,初中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起到最有效的保护作用。而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孩子越发独立,家庭教育的保护作用开始明显减弱。
教育孩子,是“夫唱妇随”好,还是“严父慈母”好?
结果显示,夫妻在教育风格上保持一致性实际上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拥有更积极、更显著的帮助。推荐父母双方都采用更温暖的亲子互动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孩子的正向心理品质,例如情绪调节能力、面对挫折时的恢复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是最有益处的。
学生心声:
完美是理想 请家长学会放手
学生观察员:
小陈(15岁男孩、初中三年级学生)
我爸一点都没有育儿焦虑,他每天的心态特别放松。即便是刚刚吼了我“怎么还不写作业”,转头就拿起手机,去研究他感兴趣的网球或者篮球视频了,心情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反正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他对我的事情尽量放手,不往自己身上放的责任尽量不放,所以我的自理和自主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即使我没有写作业,也明白我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和老师,而不只是“跟父母不好交待”。我能感受到他很爱我、很支持我,即便有时候批评我,也是就事论事。
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焦虑,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很多事情都视为自己的义务,但是又没法件件都做好,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比如希望孩子能时时整理好房间,看到乱七八糟又忍不住帮孩子收拾,孩子一看总有依靠,仍然我行我素,但家长又放不下执念,一边收拾一边继续提要求,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时时保持整洁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但绝大多数大人也做不到,不是吗?家长还是想开点儿吧,追求完美太累了。
专家建议:
从理念和方法入手 化焦虑为智慧引领
让焦虑情绪转化为智慧的教育引导力
特邀观察员: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助理、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天然地就比父亲付出得更多,和孩子的联系更紧密,因此母亲的焦虑更多聚焦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的问题。而父亲客观上和孩子的交往互动没有母亲深入和关注细节,他们一般在孩子需要做重大选择或者转折时才会介入进来,如考学、择校、填报志愿等;或者在孩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成长问题,如手机成瘾、拒学等,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而被动参与进来。这就很容易形成父亲在育儿中更多焦虑“方向性”问题的结论。
我们应因材施教,化焦虑情绪为智慧引领。人们对一件事的焦虑通常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二是不知道问题如何解决,家庭教育的焦虑概莫能外。首先,作为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一起了解好孩子的智力潜能、个性特点等这些天赋秉性的特征,积极为孩子谋划与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不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做简单粗放地比较,如分数名次高低、学校优劣等,而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做孩子成长的“伯乐”,给孩子适合地教育和恰当地期待。其次,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自我赋能、自我成长,避免因为疏忽了陪伴或者采取错误的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教育总是处于“亡羊补牢”的焦虑中。
从理念和方法入手 改善家庭养育环境刻不容缓
特邀观察员:刘国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校长)
首先,理念转变是根本。家庭养育要由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观转变为全面发展观,真正把育儿由传统意义的家事上升到立德树人的国事;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使青少年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家长权威受到挑战,他们渴望被看见、被尊重,养育理念急需由高压型、霸道型向平等、民主转变,实现从干涉束缚到自主成长。
其次,方法科学是关键。家庭养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自己;亲自养育、亲子陪伴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当下,离异家庭、空巢家庭和隔代抚养家庭较多,由于主体责任缺失,很多家庭养育没有温度,缺爱、溺爱和错爱,父母共同参与并发挥双方的陪伴作用显得非常迫切;养育一致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最后,加强家校社协同,营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家长需要加强学习培训,破除“好家长是天生的”错误观念,社会服务机构、各类学校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机会,让家长掌握家庭养育方法,提高家庭养育能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各归其位,各负其责,特别是家长不要缺位、错位、越位,才能形成育人合力。